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60655.html以下是个人总结的《人体寄生虫学》,诸欣平、苏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第9版书摘。个人总评:①本书补充了《传染病学》中的宏观致病病原体内容,如原虫、蠕虫、节肢动物。两本书加上《医学微生物学》共同建立了宏观和微观的致病病原体。本文是根据个人疾病需要总结的,总结补充校对后共1.9万字,方便以后搜索病名找疗法。②本书对提高生活卫生知识很有指导作用,不吃生肉生菜生水,少进草地污水,厨具餐具生熟分开,灭蚊虫鼠蝇节肢动物,猫狗宠物牲畜驱虫或远离,饭前便后吸手定期驱虫等。书摘正文:第一篇、总论。人体寄生虫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内容。第一章、引言。全世界已证实的多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中,67%的病原体是寄生虫。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各种寄生虫所需养分基本相同,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表现在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与免疫损伤。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第五章、寄生虫感染的特点。第六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人体寄生虫病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经水、食物、土壤、空气飞沫、节肢动物、人体直接接触传播。生食蔬菜或未洗净的水果是某些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方式。有些寄生虫的感染期卵可借助空气飞沫传播。第七章、现代寄生虫病防治与研究发展方向。我国医务工作者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宽泛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常见疾病谱。第二篇、医学原虫学。第八章、医学原虫概论。原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大部分营自由生活。某些原虫的生活史中具有包囊阶段。包囊是滋养体在外界环境不利情况下分泌物质形成囊壁。包囊不能运动和摄食,呈静止状态。随宿主粪便排出的包囊能在外界环境存活较长时间。组织中的包囊依赖肉食者传播。原虫一般利用葡萄糖获取能量。无氧糖代谢是原虫能量代谢主要途径。大多数原虫营兼性厌氧代谢,尤其是肠道内寄生原虫。血液内寄生原虫可利用适量氧进行有氧代谢。阻断原虫自身合成酶可抑制虫体繁殖。第九章、叶足虫。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人是适宜宿主,猫狗是偶然宿主。人因食入包囊感染。包囊在外界潮湿环境可保持感染能力数日至一个月,干燥环境易死亡。潜伏期平均两周。可分肠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临床表现为腹泻、一日数次或数十次,果酱样粪便,奇臭,带血和黏液。60%病人发展为肠穿孔。肠外阿米巴病临床症状有右上腹痛并可向右肩放射,发热、肝肿大伴触痛、寒战、盗汗、厌食、体重下降、黄疸。高危人群包括旅游者、流动人群、同性恋、小儿尤其是新生儿、孕妇、哺乳期妇女、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病人、重度营养不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病人。传染源为粪便中持续带包囊者。包囊通过苍蝇或蟑螂的消化道仍具感染性,但对干燥、高温抵抗力不强。甲硝唑为首选药物。第二节、其它消化道阿米巴。寄生人体消化道内的阿米巴除溶组织内阿米巴外,不具致病性。齿龈内阿米巴是人口腔共栖型阿米巴,生活史中仅有滋养体期,可从牙垢中分离到,在正常人口腔中可检获,在牙周病、牙周炎患者口腔中检出率50%以上。目前认为不致病。第三节、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自生生活致病性阿米巴具有突破人体防御功能,侵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繁殖致病。滋养体可经损伤的皮肤、粘膜、眼角膜或呼吸道吸入,侵入人体,寄生在眼、脑等部位。患者眼部有异物感、畏光、流泪、视力模糊等症。虫体包囊耐干燥,可存在于空气浮尘中。预防:温泉浸泡洗浴时应避免鼻腔接触水;启用长期未用的自来水时,应首先放去水管内积水;游泳、淋浴时应摘去角膜镜片;及时治疗皮肤、眼部的棘阿米巴感染,防止诱发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第十章、鞭毛虫。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该虫生活史需两个宿主,即白蛉和人或哺乳动物,狗是重要保虫宿主。感染方式是白蛉叮刺吸血。人对该原虫无先天免疫力,但预后可获长期稳固免疫。第二节、锥虫。一、布氏冈比亚锥虫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及带虫者。保虫宿主可能有牛、猪、羊、犬等。主要传播媒介为苍蝇。二,枯氏锥虫。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农村地区。人体粪源性锥虫。生活史包括多种哺乳动物(人鼠猫犬等)和传播媒介锥蝽。锥蝽吸食受感染的动物血液,虫体在锥蝽肠内发育,随锥蝽粪便经哺乳动物皮肤伤口或黏膜进入体内。还可通过消化道、输血、母乳、胎盘感染。感染10~20年后,主要病变为心肌炎。心脏病是常见后遗症和死因。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造成旅游者腹泻。是全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十种主要寄生虫病之一。人因摄入包囊而感染,水源传播是感染本虫重要途径。人人传播多见于小学、托儿所和家庭成员间。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在水中和凉爽环境可存活数天至一个月,氯气不能杀死水中包囊。多数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保虫宿主有家畜、宠物、野生动物。常用药有甲硝唑、呋喃唑酮、替硝唑等。第四节、阴道毛滴虫。外界环境可保持较久活力,半干燥存活20小时,潮湿的毛巾存活23小时,普通肥皂水存活分钟。性传播为主。该虫生活史简单,滋养体主要寄生女性阴道,偶可侵入尿道;男性寄生尿道、前列腺,可侵犯睾丸、附睾及皮下组织。致病力随宿主生理状态变化。妊娠期或月经后,阴道pH接近中性,有利滴虫和细菌生长繁殖。雌激素浓度越高,症状越轻。临床表现为阴部瘙痒或烧灼感,白带增多,伴细菌感染时白带呈脓液状或粉红状,侵犯尿道引起尿频、尿急。男性感染有尿痛、夜尿、前列腺炎及触痛和附睾炎。16-35岁女性感染率最高。传播方式以性接触为主,还可经公共浴池、浴具、共用游泳衣裤、坐式马桶等。常用药为甲硝唑。第五节、其他毛滴虫。一、人毛滴虫。滋养体对外界有较强抵抗力。尚无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病性。儿童感染常见。通过粪口传播。治疗药为甲硝唑。二、口腔毛滴虫。寄生人体口腔,常与齿槽化脓同时存在。是否致病尚无定论。在外界有较强抵抗力,室温存活3~6天。可经接吻、飞沫、食物、餐具等传播。注意口腔卫生。三、脆弱双核阿米巴。是旅游者腹泻、慢性腹泻、营养不良或生长发育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儿童出现间歇性腹泻、腹痛、厌食、不适、体重减轻。该虫体外只能存活一到两天。传播机制不明。较差的卫生条件会增加感染概率。该虫常合并其他寄生虫感染。治疗可选甲硝唑。四、蠊缨滴虫。寄生白蚁和蟑螂消化道的单细胞原虫,通过食入、吸入侵入上呼吸道及肺组织,引起呼吸道肺部感染。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病原体随蟑螂、白蚁的粪便及呕吐物排出。抵抗力较低的中老年患者为主。发病急、病程长,常合并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第十一章、孢子虫。全部营寄生生活。第一节、疟原虫。引起“瘴气”,即疟疾,90%病例发生在非洲。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疟疾的典型发作表现为寒战,高热,出汗热退三个连续阶段。疟疾发作数次后,可出现贫血。妊娠时妇女免疫力降低。第二节、刚地弓形虫。猫科动物为终末宿主,人和许多动物都能感染,为中间宿主。有性生殖只限于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人和其他动物体内只能完成无性生殖。弓形虫对中间宿主选择极不严格,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都是中间宿主,可感染几乎所有有核细胞。弓形虫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经口感染。吞食包囊后3~10天就能排出了卵囊,吞食卵囊后19~48天排出卵囊。受染猫每天可排出卵囊万个,持续10~20天。成熟卵囊是重要的感染阶段。妊娠期前三个月内感染可造成畸胎、流产、早产、死胎。妊娠后期感染为隐性感染,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出现症状,存活者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眼病和听力障碍。广泛存在于多种哺乳动物体内,人群感染较普遍。人群抗体阳性率为5%~50%,多数属隐性感染。家猫尤其是流浪猫是重要传染源。肉类加工人员可能经口、鼻、眼结膜或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包囊对热敏感;卵囊对酸、碱、消毒剂均有相当强的抵抗力,但对干燥和高热抵抗力较差。加热是防止卵囊经口传播最有效的方法。不吃生或半生的肉、蛋和奶制品。孕妇避免与猫、猫粪和放养动物的生肉接触,并定期做弓形虫血清学检查。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治疗前,应进行弓形虫血清学检查,以防隐性感染转为继发性弓形虫病。第三节、隐孢子虫。一种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人兽共患原虫病。完成整个生活史只需一个宿主,约5~11天。两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幼儿集中的单位腹泻暴发流行时有发生。主要经粪口传播,通过人-动物、人-人、人-环境接触并吞食成熟卵囊感染。卵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即具感染性。该虫对臭氧和加氯消毒有很强抵抗力。潜伏期3~8天,急性起病,腹泻为主要症状,大便呈水样或糊状,一般无脓血,日排便2~20次。严重感染的幼儿可出现喷射性水样便,伴痉挛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厌食、口渴、发热。本病多为自限性,持续7~14天。症状消失后数周,粪便仍可排出卵囊。本病常为艾滋病病人腹泻死因之一。避免与病人、病畜接触,及时洗手消毒。提倡喝开水。饮用牛奶也要彻底消毒。尚无理想特效药。第四节、其他孢子虫。一、肉孢子虫。中间宿主是牛或猪,终宿主是人、猕猴、黑猩猩。中间宿主食入终宿主粪便排出的卵囊或孢子囊而感染;终宿主食入中间宿主肌肉内的肉孢子或孢子囊感染。人因生食或误食含有包子囊的肉类而感染。尚无特效药。不吃生牛肉、猪肉或其他肉类。二、贝氏囊等孢球虫。卵囊污染食物或饮用水,经口侵入人体。潜伏期7~11天。发热持续数月至数年,腹泻、体重减轻。疾病常呈自限性。卵囊较小,容易漏诊。卵囊对外界抵抗力很强。三、微孢子虫。广泛寄生于节肢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人类。该虫是引起艾滋患者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人类感染来源尚未完全明了,可能是通过吞食成熟孢子或性接触感染。四、人芽囊原虫。致病性尚有争议。除寄生人,也可寄生猴、猩猩、狗、猫、猪、鼠等多种动物。甲硝唑是常用药。五、巴贝虫。该虫生活史尚未完全明了。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人和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疾病症状发热、不适、疲劳、肌痛、头痛等,持续2~4周,多呈自限性。第十二章、纤毛虫。结肠小袋纤毛虫,是人体最大的寄生性原虫。包囊随食物或水经口进入宿主体内,在结肠定居。以淀粉、细菌及肠壁脱落细胞为食,迅速生长。可引起宿主消化功能紊乱。多数感染者无症状,但粪便可排出包囊。急性患者突然发病,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慢性患者表现为周期性腹泻、粥样或水样大便,常伴黏液,但无脓血。猪的感染较为普遍,是重要传染源。人体感染较少。包囊抵抗力较强。加强人粪、猪粪,以及食物水源管理。治疗可用甲硝唑。第三篇、医学蠕虫学。第十三章、吸虫。第一节、概论。吸虫纲分单殖目、盾腹目和复殖目。寄生人体的吸虫都属于复殖目,称为复殖吸虫。复殖吸虫生活史复杂。有性世代多在脊椎动物体内寄生(终宿主),无性世代在软体动物寄生(中间宿主)。复殖吸虫成虫大多背腹扁平,呈叶状或舌状。虫体表面光滑,有吸盘,神经系统不发达。复殖吸虫中除裂体科是雌雄一体外,其他均为雌雄同体。复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或其他软体动物,第二中间宿主有鱼类、甲壳类或节肢动物等,终宿主为脊椎动物和人。复殖吸虫生活史离不开水,虫卵必须入水或在水中被软体动物吞食才能孵化毛蚴。一个受精卵或一个毛蚴进入螺体内发育可形成大量尾蚴。吸虫通过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获得能量。葡萄糖和糖原等碳水化合物是吸虫重要能量来源。多数吸虫成虫靠糖的无氧酵解获得能量。吸虫生活史基本是需氧的。第二节、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猫狗等。成虫产生虫卵,虫卵随粪便排出。成虫寿命约20~30年。可引起胆管结石、胆管癌。潜伏期一到两个月。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急性期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慢性症状几年后出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较重,少数可致侏儒。囊蚴不耐热,90℃热水一秒钟死亡。在烧、烤、烫或蒸全鱼时,可因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不能杀死全部囊蚴。抓鱼不洗手、生熟厨具混用也有感染可能。治疗药有吡喹酮、阿苯达唑。重点人群每年服药1次、连续3年。生熟厨具分开。不要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等动物。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需要两种宿主才能完成生活史,中间宿主是扁卷螺,终宿主是人和猪,以浮萍等水生植物为传播媒介。宿主食入囊蚴1~3个月后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终宿主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入水中。在猪体内一天可产卵00个卵。猪体内寿命两年。人体内寿命四年半。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虫数较多时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排便量多、稀薄而臭。儿童低热、贫血、水肿、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等。猪感染姜片虫较普遍,是重要的保虫宿主。囊蚴有一定抵抗力。不耐高热,沸水中一分钟或阳光暴晒一天死亡,干燥环境不易存活。不要喝荷塘生水。最有效药物是吡喹酮。第四节、肝片形吸虫。间宿主是椎实螺类,终宿主是牛、羊等哺乳动物。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入水后孵化毛蚴。自囊蚴感染到成虫产卵需十周。成虫每天产卵两万个。人体内寿命可达13年。不要生吃水生植物或饮用水。治疗药有三氯苯达唑等。第五节、并殖吸虫。我国重要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之一。一、卫氏并殖吸虫。以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病变,以咯烂桃色血痰和咯血为主要症状。虫卵金黄色,椭圆形。囊蚴乳白色,球形。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甲壳纲的淡水蟹或蝲蛄,终宿主为人和多种肉食类哺乳动物。囊蚴进入终宿主消化道后,穿过肠壁,徘徊于各器官及腹腔内,最后在肺内定居发育。成虫可活5~20年。虫卵可经气管,随痰排出。或随痰吞咽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虫卵只有进入淡水中才可继续发育。致病原因是虫体移行造成机械性损伤、其代谢产物引起免疫病理反应。急性症轻者表现为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发热等,可持续1~3个月。慢性期以胸肺型最常见,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样血痰。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常用药吡喹酮。二、斯氏并殖吸虫。生活史与卫氏并殖吸虫相似。人不是本虫适宜宿主,虫体在人体内处于童体阶段。皮肤型患者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结节。常见于腹部、胸部、腰背部,1~3cm,单个或多个存在,球形或长条形。内脏型患者损害及表现各有不同,故临床误诊率相当高。切除皮下包块并做活检是最可靠诊断方法。生食或半生食动物的肉,有感染本虫可能。首选药吡喹酮。第六节、裂体吸虫(血吸虫)。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中宿主为人或其他多种哺乳动物。虫卵入水后,孵出毛蚴。一个毛蚴钻入螺体,可通过无性繁殖产生成千上万条同性别的尾蚴。尾蚴在水中游动,接触皮肤后利用吸盘粘附,十秒钟钻进宿主皮肤。尾蚴从皮肤移行到肺、从肺到肝、从肝到肠。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平均4年。急性血吸虫病常见于初次感染者,潜伏期平均5~8周。畏寒、发热、多汗,淋巴结及肝肿大、肝区痛,脾肿大,恶心、呕吐、腹泻,呼吸系统干咳、痰中带血等。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并发乙肝比率较高。病人、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吡喹酮是首选药。氯硝柳胺是化学灭螺药。要管好人畜粪便。重疫区实行以机械替代牛耕。采用粪尿混合贮存法杀灭粪中虫卵。尾蚴不耐热,60℃水中立即死亡。漂白粉、碘酊、氯硝柳胺等可杀灭尾蚴。尚无疫苗。有的尾蚴虫种只能寄生鸟类或哺乳动物,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但可钻入人体引起皮肤超敏反应。人群可在种植水稻、养鸭、游泳或捕鱼活动中被感染,称为稻田性皮炎、游泳者痒症。尾蚴侵入皮肤后一小时至两天,入侵部位出现刺痒,继而出现点状红斑和丘疹。属自限性疾病。治疗主要是止痒,樟脑酒精、鱼黄软膏或复方炉甘石洗剂。症状严重者用抗过敏药。第七节、其他人体寄生吸虫。一、异形吸虫。各种异形吸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终宿主鸟类及哺乳动物的肠道虫卵随宿主粪便进入水体。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蛙。终宿主吞食淡水鱼或蛙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因寄生的虫数多少及是否有异位寄生而异。迄今中国大陆报道三百多例,广东过半。开水中20秒即可杀死囊蚴。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肉和蛙肉。首选药吡喹酮。二、棘口吸虫。宿主主要是鸟类,其次是哺乳类、爬行类,少数寄生于鱼类。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蛙或蝌蚪。但棘口吸虫对第二中间宿主要求不严。人因食入第二中间宿主感染。轻度感染患者无明显症状。多数散发。人多因食入含囊蚴的淡水鱼、蛙及螺类感染。生吃水生植物,喝生水、吃生泥鳅也可感染。首选药吡喹酮。三、徐氏拟裸茎吸虫。终宿主是人和涉水候鸟蛎鹬。第一中间宿主尚不清楚,第二中间宿主是牡蛎。人因生食牡蛎感染。轻度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吡奎酮有效。四、后睾吸虫。主要寄生鸟类,也可寄生哺乳动物。其中猫后睾吸虫和麝猫后睾吸虫可寄生人体。(一)猫后睾吸虫。人和哺乳动物为终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李氏豆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人因生食鱼肉感染。诊断本病应询问有无生食或半生食鱼肉习惯。首选药吡喹酮。轻度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二)麝猫后睾吸虫。终宿主人和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豆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保虫宿主猫和犬。人因生食鱼肉感染。首选药吡喹酮。第十四章、绦虫。第一节、概论。成虫背腹扁平,长如带状,乳白色,分节,前窄后宽,雌雄同体。生活史各期都营寄生生活。成虫多寄生消化道。成虫在终宿主体内寿命几天到几十年不等。幼虫需一到两个中间宿主。虫卵排出后必须入水才能继续发育。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鱼或其他脊椎动物如蛙。个别种类绦虫无需中间宿主。绦虫成虫可大量掠夺宿主营养,但症状并不严重。绦虫幼虫危害更大,可在皮下和肌肉内引起结节或游走性包块;若侵入眼、脑等重要器官,可引起严重后果。第二节、曼氏迭宫绦虫。主要寄生猫科动物,偶然寄生人体。完成生活史需3~4个宿主。中宿主主要是猫和犬,成虫可在猫体内活三年半。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蛙。蛇、鸟类、猪等多种脊椎动物可作转续宿主。较少寄生人体。常见寄生人体部位是眼部、四肢躯体皮下、口腔颌面部和内脏。眼部出现畏光、流泪、微疼、奇痒或有爬虫感。皮下表现为游走性皮下结节,呈圆形、柱形或不规则条索状。口腔粘膜或颊部皮下出现硬结,直径0.5~3cm,患处红肿、发痒、有虫爬感。有裂头蚴溢出史。脑部主要症状为癫痫样发作、阵发性头痛、喷射状呕吐,易误诊。成虫在人体感染并不多见。局部敷贴生蛙肉是主要感染方式,蛙肉中的裂头蚴可经伤口或正常皮肤、粘膜侵入人体。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鸡或猪肉。误食剑水蚤、饮用生水、游泳时误吞湖塘水,也可经皮肤侵入或经眼结膜侵入人体。成虫感染可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第三节、阔节裂头绦虫。成虫主要寄生犬科食肉动物,也可寄生人。人是主要终宿主。第二中间宿主是鱼类。成虫在终宿主体内可活5~13年。成虫一般不引起严重的病理变化,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人因误食生的或未熟的鱼肉感染。并发贫血者应补充维生素B12。不吃生或半生的鱼肉。加强犬猫管理。避免人畜粪便污染水源。第四节、链状带绦虫,也称猪肉绦虫、猪带绦虫。被WHO列入十大食源性寄生虫病之首。乳白色,带状,前细后宽。人是唯一终宿主,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猪是主要中间宿主。死亡后钙化,俗称米猪肉或豆猪肉。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25年。虫卵在人体内只能发育成囊尾蚴,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人体小肠一般仅为一条。临床症状轻微粪便发现结节是常见就诊原因。幼虫对人体危害远大于长虫。寄生人体部位主要是运动肌肉,以股内侧肌多见。以躯干和头部较多见,四肢较少。结节在皮下呈圆形,硬度似软骨,手可触及,无粘连,无压痛,常分批出现,可自行消失。数量多时,肌肉酸痛无力。囊蚴寄生脑部可引发癫痫。囊蚴可寄生在眼睛任何部位。囊蚴存活患者尚能接受,一旦死亡,分解物可致眼球萎缩失明。猪肉在-13~-12℃环境中冷藏12小时,囊尾蚴可全部被杀死。吡喹酮、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有很好驱虫效果。第五节、肥胖带绦虫。人是唯一终宿主。人吃到生的或未煮熟的牛肉感染。羊、美洲驼、长颈鹿、羚羊等也可被寄生。成虫寿命达30年。寄生虫数多为一条,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腹部不适、饥饿痛、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孕节常自动从肛门溢出。病患指甲缝常能发现绦虫卵。牛带绦虫卵在外界可存活八周以上。第六节、亚洲带绦虫。外形极似牛带绦虫的新虫种。人是唯一终宿主,中间宿主是猪、牛、羊及野生动物。囊尾蚴主要分布中间宿主的肝脏。人因食入含有活囊尾蚴的内脏感染。第七节、微小膜壳绦虫。生活史可经也可不经中间宿主而完成。成虫寄生鼠类或人的小肠。成虫寿命仅数周。可在同一宿主肠道内完成整个生活史,自体重复感染。蚤类、面粉甲虫、拟谷盗等昆虫是中间宿主。人体感染数量少时,无明显症状。虫卵对外界干燥抵抗力较弱,在外环境中不久丧失感染性。自体重复感染可造成虫体顽固性寄生。虫卵主要通过手-口方式进入人体,特别在儿童聚集场所易互相传播。饭前便后洗手。消灭鼠类、蚤类。药品有吡喹酮、阿苯达唑。第八节、缩小膜壳绦虫。鼠类常见寄生虫,偶然寄生人体。发育过程必须经中间宿主,包括蚤类、甲虫、蟑螂、倍足类和鳞翅目等昆虫,以大黄粉虫、谷蛾、蚤多见。成虫寄生终宿主小肠内。人感染比较少见。人因误食昆虫感染。感染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在鼠类中极为普遍。第九节、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犬科食肉动物小肠。幼虫寄生人和食草类家畜肝、肺、脑组织。终宿主是犬、狼和豺等食肉动物,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猪、鹿等偶蹄类,偶可感染马、袋鼠、啮齿类、灵长类和人。成虫寄生终宿主小肠上段。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孕节有较强活动能力。成虫寿命5~6个月。棘球蚴在人体可存活40年。棘球蚴在人体内可寄生几乎所有部位,常见部位是肝(右叶)、肺,在脾肺内生长较快。人体内一般为单个寄生。对人体危害以机械性损害为主,生长缓慢,感染后5~20年才出现症状。人群中最易感染者是学龄前儿童。虫卵对低温、干燥及化学药品有很强抵抗力,零下14℃仍保持感染力,一般化学消毒剂不能杀死虫卵。阿苯达唑疗效最佳。第十节、多房棘球绦虫。终宿主以狐狸为主,还有狗、狼、獾、猫。中间宿主是啮齿类或食虫类动物,如老鼠、牦牛、绵羊。主要寄生肝脏,1~2年可全部占据寄生器官。虫卵耐寒怕热。狐狸和狗粪中的虫卵抗寒能力极强。人因误食虫卵感染。牧民饮用融化的冰雪是受感染方式之一。人是非适宜宿主,人感染后囊泡内只含胶状物,而无原头蚴。对肝组织破坏特别严重,病死率高。临床表现是右上腹缓慢增长的肿块或肝肿大。症状似肝癌,病程1~5年。消灭野鼠,控制野狗。X线、B超检查。污染器具加热消毒。避免接触野生狐狸。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吡喹酮。第十一节、犬复孔绦虫。猫、犬常见寄生虫。中间宿主蚤类。终宿主犬、猫舔毛时,食入病蚤感染。人误食病蚤感染。猫犬感染率很高,狐狼也可感染。人较少见。患者临床表现与感染数量有关,一般无明显症状。儿童与犬猫接触机会较多,患者多为婴幼儿,有家庭聚集。儿童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孕节从肛门溢出,肛门瘙痒、烦躁不安。询问猫犬接触史有助诊断。第十二节、其他人体寄生绦虫。一、西里伯瑞列绦虫。成虫寄生鼠类肠道。蚂蚁为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人因误食蚂蚁感染。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大便有白色能伸缩活动的米粒状孕节排出。二、克氏假裸头绦虫。正常终宿主是猪,中间宿主是赤拟谷盗等昆虫。人因误食拟谷盗感染。轻度感染常无明显症状。感染虫数较多出现腹痛、腹泻、黏液大便。三、司氏伯特绦虫。是猴和其他灵长类常见寄生虫。人体感染少见。虫卵被螨类吞食,终宿主食入螨类感染。人因误食螨类感染。成虫寄生终宿主肠内可无任何症状。米帕林驱虫有效。四、巨颈带绦虫,成虫寄生于猫、犬等食肉动物。囊蚴寄生啮齿类动物肝脏,鼠类常见。幼虫偶可感染人类。中间宿主鼠、兔。终宿主猫犬。人因误食虫卵感染。泡状带绦虫类似巨颈带绦虫。五、线中殖孔绦虫。主要寄生鸟类和食肉动物,偶然寄生人。生活史不明。一般认为整个生活史需三个宿主,成虫寄生犬、猫野生食肉动物小肠,第一中间宿主可能是粪食性昆虫或甲螨类,第二中间宿主有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终宿主或人食入四盘蚴肌肉、脏器感染。人体病例报道罕见。第十五章、线虫。第一节、概述。分布广泛,见于水和土壤中,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寄生,极少部分寄生人体。直接发育型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土壤中发育至感染期,卵随食物或饮水进入人体发育;间接发育型需要中间宿主,再经皮肤或口感染人体。第二节、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常见寄生虫之一。土源性线虫,不需中间宿主。成虫以宿主半消化食物为营养。每条雌虫每天产卵24万个。虫卵在潮湿、荫蔽、氧气充足泥土中发育。人因误食虫卵感染,在小肠孵化,钻入静脉,经肝脏、心脏到达肺,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部,随吞咽动作进入消化道,蜕变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体内寿命一年。幼虫感染潜伏期1~9天。表现为一过性呼吸系统症状,咳嗽、胸闷、喉痒、干咳、哮喘或荨麻疹等。幼虫可异位寄生脑、肝、脾、肾、眼、甲状腺等器官。成虫是主要致病阶段,间歇性脐带周围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儿童磨牙、夜惊、营养不良、发育障碍。主要流行于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较差地区。虫卵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虫卵可活数月至数年,无氧条件可存活2~3个月。虫卵对有机溶剂或气体如乙醇、乙醚、氯仿、氨、一氧化碳等气体很敏感。常用驱虫药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三苯双脒、伊维菌素。群体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期之后的秋冬季节。流行区每隔半年至一年驱虫一次。饭前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红薯、萝卜、甘蔗和生菜,不饮生水。消灭苍蝇、蟑螂。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虫卵在温暖、潮湿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期卵,感染期卵因被人误食进入小肠。成虫以血液和组织液为食。每条雌虫每天产卵到两万个。成虫寿命3~5年。鞭虫流行分布与蛔虫一致,但感染率不及蛔虫。人是唯一传染源。虫卵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虫卵可存活数年,但对干燥、低温抵抗力不及蛔虫卵。常用驱虫药甲苯达唑、阿苯达唑等。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儿童常见寄生虫病,常在儿童集聚群体中传播。成虫寄生人体肠道,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当宿主睡眠,雌虫移行至肛门外产卵。虫卵很快发育为感染期卵。雌虫蠕动使肛周发痒,患儿经肛门-手-口自身感染。虫卵可随尘飞扬,经空气吸入黏附咽部,随吞咽进入消化道感染。儿童因自身感染,迁延不愈。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营养不良、代谢紊乱。蛲虫不在肠道产卵,粪检难有所获。透明胶纸法检测效果较好。感染者是唯一传染源,一般有数十条蛲虫寄生。虫卵抵抗力强。感染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无密切联系。5~7岁幼儿感染率较高。饭前便后洗手,不吮吸手指,勤剪指甲。常用药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第五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在肠道可损伤肠黏膜,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产生严重贫血。成虫寄生人体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冬季钩虫幼虫多数死亡。土壤表面的幼虫常呈聚集性活动,可沿植物茎叶向上爬行数十厘米。有向温性、向湿性。当与人体皮肤接触,幼虫通过毛囊、汗腺或皮肤破损处主动穿刺侵入皮肤。幼虫在皮下组织内移行,进入静脉,随血液经心脏进入肺泡,沿支气管、气管上行至咽部,随吞咽活动进入小肠。成虫以宿主血液、淋巴液及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为营养。日产虫卵1万~3万个。成虫一般存活七年。人赤手裸足在田间劳作,接触土壤。丝状蚴在侵入皮肤处有奇痒和烧灼感,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奇痒难忍,搔破后常继发细菌感染。本病常见春夏之交,以足部多见。幼虫移行至肺,使患者出现阵发性咳嗽、血痰及哮喘,甚至大量咯血,伴发热、畏寒。因移行至肺为一过性,可自愈。成虫致病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和贫血。我国以黄河以南广大农村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北方及西部地区少见。钩蚴钻入皮肤后24小时内,大部分停留在局部皮肤下,此时可采用皮肤热透疗法(用53℃热水间歇浸泡患处,每次两秒,间歇八秒,持续25分钟),或用热毛巾敷于皮炎部位,持续十分钟。左旋咪唑硼酸乙醇溶液涂于皮肤可预防钩蚴感染。涂于皮炎处,连用两天,能快速止痒消肿。常用驱虫药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夏秋季为钩虫易感季节。不要赤足下地劳作,尤其避免雨后赤足旱地劳作。第六节、粪类圆线虫。兼性寄生虫。犬猫可作为保虫宿主,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成虫可寄生人、猫、狗、狐狸的小肠,幼虫可侵入肺、脑、肝、肾等组织器官。幼虫在皮肤内移行较快,每小时可达10cm以上,引起荨麻疹蔓延。大量幼虫在体内移行,可将肠道细菌带入血流,引起败血症。缺乏特有临床表现,常被误诊。应先询问有患者有无与泥土接触史。本虫幼虫对环境抵抗力较弱,流行不严重。阿苯达唑首选。第七节,旋毛形线虫。成虫寄生小肠,幼虫寄生骨骼肌细胞内。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完成生活史不需在外界发育,但必须转换宿主才能继续下一代生长发育。宿主既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者死亡率较高。幼虫移行期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眼睑或面部水肿、过敏性皮炎、肌肉疼痛。移行不同位置可造成肺炎、心肌炎、脑膜炎。野猪、狗、鼠等多种动物因互相残杀、吞食或摄食尸肉而互相传播。人因生食或半生食猪肉及肉制品引起。幼虫抵抗力较强,耐低温,不耐热,71℃可杀死。不生食或半生食猪肉及其他动物肉类及肉制品。首选药阿苯达唑。第八节、丝虫。一、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幼虫在中间宿主蚊子体内发育,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发育。人是班氏丝虫唯一终宿主,尚未发现保虫宿主。马来丝虫可寄生人和多种脊椎动物。丝虫病潜伏期四个月到一年,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引起①微丝蚴血症。一般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发热和淋巴管炎。如不治疗可持续十年以上。②急性淋巴丝虫病。发作时见一红线自上而下发展,或皮肤出现一片红肿。伴有畏寒、发热。③慢性淋巴丝虫病。橡皮肿、乳糜尿。④隐性丝虫病。夜间阵发性咳嗽、哮喘。丝虫病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治疗药乙胺嗪,又名海群生。治疗一次不一定能将微丝蚴全部杀灭,需反复查治,巩固疗效。也可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二、旋盘尾线虫。本病可造成严重眼部损害甚至失明。本虫中间宿主为蚋(吸血蝇类总称)。终宿主为人。患者多有和眼部有关的主诉,包括眼痛、视力下降等。药物有伊维菌素,还有乙胺嗪、苏拉明。尽量避免黑蝇(蚋属)叮咬。三、罗阿罗阿线虫。流行于非洲,可寄生于眼睛。以感染局部形成迅速发展的游走性肿块为特征。成虫寄生人的皮下组织,偶可侵入内脏,寿命15年。成虫常周期性在眼结膜下爬动,移行过程中间歇性产出微丝蚴。患者有皮肤瘙痒和蚁走感,眼部奇痒。成虫可从皮下爬出体外。中间宿主是白昼吸血的斑虻。乙胺嗪和呋喃嘧酮可杀死微丝蚴,但杀灭成虫需大剂量多疗程。伊维菌素、甲苯达唑可杀死微丝蚴,对成虫无作用。第九节、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寄生鼠类肺部。幼虫偶可寄生人体。淡水或陆生软体动物是中间宿主。蟾蜍可作为转续宿主。幼虫不耐干燥。人因误食幼虫感染。表现为急性剧烈头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现象,伴颈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昏迷为病情凶险征兆。偶见眼内,可造成失明。阿苯达唑有较好疗效。凡眼部有虫者先经眼科治疗,再进行杀虫治疗。颅压过高先行降颅压治疗,以防脑水肿。使用杀虫药应联合抗炎药。第十节、其他人体寄生线虫。一、东方毛圆线虫。主要寄生绵羊、骆驼、马、牛、驴等动物胃和小肠内,偶然寄生人体。人因误食丝状蚴感染,也可经皮肤感染。二、美丽筒线虫。成虫寄生羊、牛、猪及人的口腔和食管的黏膜或黏膜下层。中间宿主粪甲虫、蟑螂、蝗虫、蝈蝈等昆虫。人常因误食被昆虫污染的食物和水感染。虫体快速移动可使患者产生痒感、刺痛感、麻木感等。人体内寄生虫数一般为1~3条。口腔黏膜有异物移动感应怀疑本虫感染。不要烤食蝗虫、甲虫等昆虫。三、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寄生犬猫等动物眼结膜囊内,也可寄生人眼。中间宿主果蝇。当蝇类舐吸人或其他动物眼部感染。多侵犯一侧眼。一般无视力障碍。感染者以婴幼儿为主。婴幼儿惧怕睁眼,有手抓眼动作。患儿眼球有白色细小虫体爬行。夏秋季感染为主,与蝇类活动季节吻合。治疗可用1%~2%可卡因或丁卡因溶液滴眼,虫体受刺激从眼角爬出。四、棘颚口线虫。犬猫常见寄生虫,偶可寄生人体。成虫寄生终宿主胃壁瘤块中,虫卵从瘤块中破溃而出。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幼虫在蟹、蝲蛄、蛙、蛇、龟、鱼、泥鳅、鸟、鸡、鼠、猪等转续宿主体内不能继续发育。人是非适宜宿主。虫体移行可造成皮下肌肉损害。引起匍行疹或游走性皮下包块,可有痒感。人因生食或半生食鱼类所致。有效药阿苯达唑、伊维菌素。五、艾氏小杆线虫。主要营自生生活。常出现于污水及腐败植物中,偶可寄生人体。人因在污水中游泳、捕捞水产品而接触污水或误饮污水感染。本虫侵入消化系统,引起腹痛、腹泻,也可无明显体征。避免饮用污水或接触污水及腐败植物。治疗药物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六、兽比翼线虫。主要寄生野生哺乳动物、家畜、家禽、鸟类。偶可在人体咽喉、气管、支气管等部位寄生。人因误食感染。不吃生的蔬菜及动物制品。治疗药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伊维菌素等。七、麦地那龙线虫。人兽共患病。中国仅见个例报道。中间宿主剑水蚤。保虫宿主犬猫马牛等。幼虫引起宿主强烈超敏反应,皮下肿块、皮肤水泡,继而破溃。治疗药甲硝唑、尼立达唑、甲苯达唑等。避免饮用不洁生水。八、肾膨结线虫。寄生犬狼鼠等动物肾脏及腹腔内,偶可感染人体。病例不多。人因误食感染。常寄生终宿主肾脏中,导致肾脏显著增大。临床表现腰痛、肾绞痛、反复血尿、尿频、肾结石等。阿苯达唑、噻嘧啶反复多个疗程。九、肝毛细线虫。广泛寄生啮齿类、食虫类、犬牛兔等。偶尔感染人。成虫寄生肝脏。虫卵沉积在肝组织中不能发育,宿主死亡后随尸体腐烂释放土壤。人因误食虫卵感染。患者发热、肝脾肿大、嗜睡、脱水。病例少见,易误诊漏诊死亡。治疗首选阿苯达唑mg,1日2次,3~12岁小儿减半。甲苯达唑mg,1日2次。十、异尖线虫。成虫寄生海栖哺乳动物如鲸鱼、海豚、海豹等胃部。幼虫寄生海栖鱼类。人因误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鱼感染。浮游类和甲壳类动物如磷虾等是第一中间宿主。海鱼和某些软体动物是第二中间宿主。人是该虫的非正常宿主。寄生胃肠壁,发病急骤,常致临床误诊。轻者仅有肠胃不适,重者表现进食后数小时上腹部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腹泻。中国尚未见病例报道。尚无特效药,可用胃镜取出虫体。第十六章、猪巨吻棘头虫。主要终宿主猪。偶尔寄生人、犬、猫。中间宿主鞘翅目昆虫。成虫寄生终宿主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人因误食感染。本虫在人体内极少能发育成熟和产卵,因此患者粪便内极少能查出虫卵。患者感染早期无明显症状,感染1~3个月后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泻黑便。右下腹脐周阵发性持续性疼痛,压痛处按摸到圆形包块,可致肠穿孔。教育儿童不要捕食甲虫。尚无理想驱虫药,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三苯双眯有一定疗效。附:水蛭。水蛭又称蚂蟥,营自生生活,有强烈吸血习性。可吸附人体皮肤吸血,伤口流血不止,水蛭膨胀至正常十倍。一次能吸食大量血液。偶可侵入人体,一般在人下水游泳、捕鱼时入侵人体,也可通过喝含水蛭的溪水进入人体。入侵部位有鼻咽喉部、泌尿生殖道、消化道等,引起鼻出血、咯血、贫血等。不能硬拉吸附体表的水蛭,否则吸盘吸得更紧,随时被拉断残留伤口造成感染。可在叮咬部位上方猛拍身体,使水蛭松开吸盘自行脱落。也可用食盐、浓醋、酒精等滴在虫体上。也可用1%丁卡因或2%利多卡因溶液喷雾或直接滴在虫体上麻醉。消化道可用阿苯达唑驱虫药。经过水体时扎紧衣裤,上岸后检查。野外宿营选择干燥、草不多的地方。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学。第十七章、概论。节肢动物占全球动物种类的2/3以上。医学节肢动物指可通过吸血、寄生等方式危害人畜健康的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躯体分节、左右对称,体表骨骼化,循环系统开放式,发育史大多经历蜕皮、变态。第十八章、昆虫纲。第一节、蚊。蚊的生活史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前三个时期生活于水中,成虫生活于陆地。蚊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夏天经2~3天孵出幼虫。幼虫在气温30℃和食物充足条件下经5~8天发育、蜕皮四次变为蛹。蛹侧面观察呈逗点状,不食、能动,停息于水面,遇惊扰时迅速潜入水中。蛹的抵抗力强,即使无水只要保持湿润仍能羽化成蚊。新羽化成蚊经1~2天发育,即行交配、吸血、产卵,一年可繁殖7~8代。适宜条件下自卵到成蚊约需9~15天。蚊通常在吸血前交配,交配在群舞时进行。通常雌蚊一生只需交配一次。雄蚊不吸血。雌蚊必须吸血,卵巢才能发育、产卵。多数蚊种在清晨、黄昏或黑夜活动,而伊蚊多在白天活动。我国偏嗜人血的按蚊多在午夜前后活动;兼嗜人畜血的多在上半夜活动。同一蚊种,吸血习性也可发生变化。蚊每次从吸血到产卵的周期称为生殖营养周期。正常情况下,两次吸血的间隔时间与卵巢发育周期一致,个别蚊种需吸血两次才能使卵巢发育成熟。雌蚊一生经历3~7次生殖营养周期,产卵总数几十至几百个。雌蚊生殖营养周期次数是存活时间的度量标准,称为生理龄期。蚊虫每排卵一次,在卵巢小管上就留有一个膨大部。生理龄期次数越多,传播疾病的机会越大。雌蚊吸血后会寻找比较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栖息。以成蚊越冬的雌蚊表现为不吸血,卵巢停止发育,脂肪体增大,隐匿于山洞、地窖、墙缝、地下室等温暖、潮湿、不太通风的地方,不食不动,新陈代谢降至最低。也可以卵越冬。10℃以上蚊虫无越冬现象。蚊对杀虫剂抗药性越来越严重,单纯依赖化学灭蚊做法已不可取。可水沟放养柳条鱼、饮用水缸放养罗非鱼或中华斗鱼、稻田放养鲤鱼、灌溉沟内放养草鱼等。第二节、白蛉。雌蛉寿命不超过一个月。白蛉幼虫生活在土壤中,深度一般不超过10cm。仅雌蛉吸血,多吸人和哺乳动物血,也有吸食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血。成虫栖息于阴暗、潮湿、避风场所。白蛉飞翔能力弱,一般做跳跃式短距离飞翔,活动范围在直径30m以内。白蛉活动时间从黄昏到次日黎明。第三节、蠓。嗜吸人畜血液。成虫褐色或黑色,雌蠓交配吸血后产卵,五天孵化幼虫。幼虫生活在水中、湿土或沙土中,3~5周化蛹。雌蠓寿命约一个月,吸血对象为脊椎动物。在白天或黄昏和黎明活动。成虫栖息避风、避光处。活动范围~m半径范围内。以幼虫或虫卵越冬。种类多,数量大,滋生地广泛。第四节、蚋。雌虫交配吸血后,将卵产于清洁流水的水草或石块上,聚集成堆。5天孵化。雌蚋寿命3~4周。白天活动。成虫栖息野草及河边灌木丛,飞行距离2~10km。以卵或幼虫在水下越冬。第五节、虻。通常产卵稻田、沼泽、池塘的植物叶上,聚集成堆。雌虫寿命3~4周,嗜吸牛马骆驼等大型家畜血液,有时也侵袭其他动物和人。白天活动。成虫栖息草丛、树林中,多见河边植被上。飞行距离5~12km。以幼虫越冬。第六节、蝇。卵粒常堆积成块。一天孵化出幼虫。幼虫又称为蛆,乳白色,无眼无足。2次蜕皮后爬到疏松土层中,虫体缩短,表面变硬化蛹。蛹初为黄白色,后转棕褐色至黑色,不食不动。3~17天羽化。对高温耐受性差,对低温耐受。羽化2~3天后交配,一生仅交配一次。雌蝇一生产卵3~8次,每次产卵数十至二百多粒。完成生活史8~30天,成蝇寿命一到两个月。每年繁殖7~8代,南方可达10代以上。4~7℃仅能爬动,20℃以上比较活跃,30~35℃最活跃。白天活跃,夜间栖息。苍蝇除卵以外的各个时期都可越冬,多数蝇类以蛹越冬。10度以上无越冬。苍蝇取食频繁,边吃、边吐、边排泄。第七节、蚤。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体外寄生虫。棕黄至深褐色。我国北方地区多数蚤种一年一代。雌性跳蚤通常在宿主皮毛和窝巢中产卵。卵缺乏粘性,散落窝巢及活动场所。幼虫以皮屑、粪便、血块等有机物为食,在阴暗、温湿环境发育。跳蚤两性都吸血,边吸血边排便。耐饥3~9个月。善跳跃。宿主不冬眠的,蚤可继续发育繁殖。宿主冬眠的,蚤以成虫和蛹越冬。第八节、虱。雌虫产卵时分泌胶液,卵可粘附毛发或衣物纤维。人虱的生活史16~25天。人虱一生平均产卵粒。人虱寿命约20~30天。人头虱产卵于发根。人体虱生活在贴身衣裤衣缝、褶皱处,产卵于衣服褶皱的纤维上。耻阴虱寄生体毛较粗而稀疏处,也可寄生眼睫毛。若虫和成虫两性都仅嗜吸人血,每日吸血多次。虱最适温度30℃,湿度70%。人体发热或出汗后,虱即爬离原来宿主。勤换洗衣服、被褥单,勤洗发。零下20℃冷冻一夜灭虱,也可药笔涂抹。人头虱和耻阴虱可剃去毛发。第八节、臭虫。整个生活史6~8周。成虫寿命9~18个月。在温带地区一年可繁殖3~4代,主要栖息室内墙壁、木质家具的缝隙、草垫、床席等处。也可栖息桌椅缝隙。对宿主无严格选择性。白天隐匿,夜晚活动吸血。5℃以下不动,随温度增高活动加剧。耐饥饿力达6~7个月。活动高峰在宿主就寝后一到两小时和拂晓前一段时间。第十节、蜚蠊。俗称蟑螂。复眼发达,单眼一对或退化。德国小蠊卵荚一直附在雌虫腹部,直至孵化。每个卵荚含卵16~48例,约1~3个月孵化。雌虫一生可产卵荚几个至几十个。生活史数月或一年。雌虫寿命半年至一年。有些种类可孤雌生殖。边吃、边吐、边排便,耐饥不耐渴。有食无水存活40天,无食有水存活90天。过度饥饿可残食同类及卵荚。多数栖息野外,少数栖息室内。家栖类喜欢栖于室内温暖、潮湿、阴暗、隐蔽,靠近水源和食物的地方,如厨房、碗柜、缝隙、垃圾及下水道沟槽等。昼伏夜出,19时到次日5点为活动高峰。爬行迅速。24~32℃最活跃,低于15℃绝大部分不动或微动。北方地区多在4月中下旬出现,10月开始越冬。有取暖设备房间可常年活动。活动高峰7~9月。低于7.5℃时进入越冬状态,以卵荚越冬多见。越冬场所与栖息场所基本一致,只是更隐蔽,更不受干扰。携带的细菌以肠道致病菌为主,呼吸道病菌次之。携带的病毒以肠道病毒为主。第十一节、毒隐翅虫。多滋生隐蔽、潮湿环境。营捕食性生活,捕食害虫。昼伏夜出。潮湿闷热夜晚受灯光引诱飞入室内。7~9月为活动高峰,每年繁殖1~3代,以成虫越冬。当虫体被压迫或击碎时,毒隐翅虫素与皮肤接触引起皮炎。受损部位有灼热、痒感及辣痛,随后发生密集小丘疹、水泡、疱疹等,病程7~8天。好发南方、农村或城郊,秋季多见。切忌在皮肤上拍打压碎虫体。立即清洗或涂以碱性溶液。皮损处涂薄荷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油。皮肤水肿和糜烂处用高锰酸钾水溶液湿敷。第十九章、蛛形纲。第一节、蜱。一、硬蜱。硬蜱吸血量很大,雌性蜱虫饱食后可胀大十倍。完成一代生活史因品种而异,需数月、一年、二年或三年。硬蜱寿命一般为数月至数年不等。硬蜱多栖息森林、草原、荒漠等草木茂盛处。产卵场所为草、树根、宿舍等处缝隙。硬蜱一生只产卵一次,产卵数千到2万粒,4~40天内产完。雌蜱产卵后干瘪死亡。嗅觉敏感,对动物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米时即可感知。接触宿主即迅速攀爬,寄生皮肤较薄、不易被搔抓部位。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二、软蜱。成虫多次吸血,多次产卵,一次产卵50~个,总数可达上千。卵在2~4周内孵化。生活史半年至两年。耐饥力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可存活5~6年至数十年。每次产卵前都需寻找宿主吸血,饱血后离去。吸血多在夜间。吸血时间较短,数分钟至一小时。主要寄生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常栖息鸟巢、房舍缝隙中。候鸟迁徙是软蜱播散重要因素。第二节、革螨。产卵后1~2天孵化。雌性吸血两次,雄性吸血一次。生活史一到两周。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多数寄生宿主体表,少数寄生宿主体内。寄生宿主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及无脊椎动物等。耐饥力可达数周到数月。整年都可活动,入冬后渐降,春夏季密度最小。定期暴晒被褥,清理鸡窝、鸽棚等。灭鼠。有机磷杀虫剂杀螨效果较好。第三节、恙螨。通常为红色,全身布密布绒毛。幼虫活动敏捷,成群在地面爬行,遇宿主即攀附寄生。经3~5天饱食后,坠落地面缝隙,静止不动变为若虫。雌虫一生产卵~枚,产卵30天后死亡。生活史三个月到一年。遇到宿主前,幼虫常聚集一处,在地表呈点状分布。喜欢聚集于草树叶、石头或地面物体尖端,有利攀附宿主。幼虫对宿主的呼吸、气味、体温和颜色等敏感。宿主广泛,包括哺乳类(鼠类为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及无脊椎动物。在人体寄生腰、腋窝、腹股沟、阴部等处。除幼虫必须寄生外,其他生活史均生活在地表湿润土壤。避免在草地上坐卧、休息。野外作业人员扎紧袖口、裤腿。第四节、蠕形螨。永久性寄生螨。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形态基本相似,细长呈蠕虫状,乳白色略透明,0.1~0.4mm。一代生活史约三周,雌虫寿命四个月以上。主要寄生人体前额、鼻、鼻沟、颊部、下颌、眼睑周围和外耳道。亦可寄生头皮、颈、肩、背、胸部、乳头、大阴唇、阴茎和肛门等处毛囊和皮脂腺中。一个毛囊内常有多个虫体寄居,一般为3~6个。对温度敏感,发育最适宜温度为37℃,45℃以上活动减弱,54℃为致死温度。宿主体温升高时,毛囊及毛囊口扩张,皮脂腺内容物变稀,利于虫体爬出,爬出者多为雌螨。螨虫有负屈光性,多在夜间爬出,在皮肤表面求偶。对温湿度、酸性环境和某些药物有一定抵抗力,对碱性环境耐受力弱于酸性环境。75%酒精15分钟可杀死蠕形螨,日常用的肥皂不能将其杀死。虫体可引起皮肤炎症。感染者无自觉症状。患处轻度潮红、异常油腻。皮脂异常渗出、毛囊口扩大,表面粗糙。酒渣鼻、毛囊炎、溢脂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的蠕形螨感染率显著高于健康人。家庭中的毛巾、枕巾等需专人专用,经常烫煮杀虫。口服甲硝唑、伊维菌素,维生素B6及复合维生素B,兼外用甲硝唑霜等均有一定疗效。第五节、疥螨。寄生于人体的叫人疥螨。成虫圆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浅黄色,0.3~0.5mm。全部生活史在宿主皮肤角质层及其自掘的“隧道”内完成,约需10~14天。交配活动一般于夜晚在宿主皮肤表面进行。雌性交配后重新钻入宿主皮内,在隧道内产卵,一生可产卵40~50枚。雌螨寿命约6~8周。疥螨多在指尖、腕屈侧、乳房、阴囊等皮肤柔嫩、褶皱处寄生。儿童全身均可被侵犯,足部最多。有热趋向性,脱离宿主后在一定范围内可再次移向宿主。高温低湿寿命较短,低温高湿更易存活。在宿主表皮角质层深部,以角质组织和淋巴液为食。隧道与皮肤平行,蜿蜒,长2~20mm。对宿主皮肤产生机械性刺激,寄生部位周围皮肤血管充血、炎性渗出,红斑、结痂。可导致疥疮,剧烈瘙痒,白天较轻,夜晚加剧,睡后更甚。多见卫生条件较差的家庭及学校等集体住宿人群中。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雌螨离开宿主后能生存数天,仍可产卵、孵化。勤洗澡、勤换衣、被褥常洗晒。同一家庭患者需同时治疗。常用药物有硫磺软膏、复方甲硝唑软膏、伊维菌素等。第六节、粉螨。成虫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0.1~0.5mm。怕光、畏热,喜滋生阴暗、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谷物、干果、药材、毛皮、棉花是其理想生活环境。在自然界适应性强、食性广。最适生活温度25℃,相对湿度80%。以雌虫越冬。引起人类螨性皮炎或螨性过敏。人被叮咬或接触有毒排泄物可出现丘疹、红斑,皮肤发痒,夜间更甚。粉螨分泌物可作为过敏原引起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粉螨耐饥饿,生存力极强,分布广泛,可滋生谷物、干果、药材、房间中,随食物进入消化系统。感染率和职业有密切关系,粮库、粮站、面粉厂、毛纺厂等职业人群感染率较高。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降低湿度,保证食品干燥。人体内螨病可使用氯喹、甲硝唑等药物。第七节尘螨。雌虫产卵期一个月左右,一生产卵20~枚。一代生活史20~30天。雌螨寿命~天。尘螨分布广泛,大多营自生生活,滋生室内、面粉厂、棉纺厂等温暖潮湿场所,以动物皮屑、面粉、真菌孢子、花粉等粉末性食物为食。适宜生长繁殖和活动温度为17~30℃,10℃以下停止发育和活动。相对湿度低于33%可导致尘螨成虫死亡。尘螨为负趋光性,主要通过携带而散布。可导致人类螨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改变潮湿、多尘的生活环境,清除室内灰尘,勤洗勤晒被褥和床垫。卧室通风、干燥少尘。杀螨剂有林丹、尼帕净、虫螨灵等。附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