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卵巢上的胃癌,你见过吗

前段时间,有位女性病友在群里说起,她在单位体检的时候发现了卵巢上长了东西,医院检查。医院当时建议她复查超声、抽血查肿瘤标志物等,这些她都可以理解。

但是,当超声报告强烈提示卵巢癌的时候,医生竟然建议她同时再查查胃镜、肠镜!

这是为啥?既然是卵巢癌,查胃、肠镜干嘛?难道头痛医脚么?

还好这位患友性子不暴躁,不然怕是要去投诉医生乱开检查了。

因此,今天小易就来为大家讲讲,为什么卵巢上长了肿瘤,要查胃镜肠镜。

这还要从肿瘤的来源讲起

大家都知道,肿瘤也分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

除了卵巢自身细胞恶变衍化成卵巢癌以外,卵巢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一个超级倒霉的器官,一个很容易成为别人家肿瘤转移后的新根据地。

卵巢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据一些统计数据讲,卵巢恶性肿瘤中约10%为转移性,其中胃肠道是最常见的来源。约80%的胃癌及15%~20%的结直肠癌可转移至卵巢,转移性卵巢肿瘤来源于胃肠道恶性肿瘤者达67%,另外还可来源于乳腺、宫颈、食管、胆管、淋巴瘤等。

这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Krukenberg瘤。它是因为年由德国病理学家FriedrichErnstKrukenberg首先报道而得名。最早的Krukenberg瘤,指的就是来源于胃癌的卵巢转移瘤。

胃癌的恶性程度大家众所周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检出率……而这个转移和复发起来防不胜防的胃癌,也是个喜欢把“新家”安在卵巢上的主!

再说说Krukenberg瘤

现在对Krukenberg瘤的定义也广了,基本上来源于胃肠道的肿瘤的卵巢转移癌都可以称作Krukenberg瘤。

名字听上去不明觉厉,但是也是个不好惹而又低调的角色。

为什么怎么说呢?

你们看,卵巢低低调调的藏在腹腔深处的器官,虽然型小,却赋予了女性自身内分泌调节以及孕育新生命的巨大权力。

可也正因为低调,她的肿瘤病变,不论是卵巢自身恶变出现的原发性卵巢癌,抑或是其他器官肿瘤转移到此处的卵巢转移癌,都是非常难以早期发现的。

而不好惹就更不用说了,卵巢肿瘤病变,既不具备典型的症状,恶性程度还极高,所以它绝对是个厉害角色。

为啥卵巢癌要做胃镜呢?

说到这里,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因为即使很多卵巢癌被发现了,也会被忽视是否为胃肠道来源的卵巢癌。而一旦忽视了肿瘤的大本营,不但治疗起来南辕北辙,效果恐怕也差强人意。

因此,对于这些卵巢肿瘤,首先就要思考是否存在胃癌、结直肠癌的可能。所以才会建议一些病人术前做胃镜、肠镜。

不过说来惭愧,那些胃肠道长了肿瘤,卵巢上也跟着遭殃的病人,并不是都率先被我们这些胃肠外科的医生发现的。

那些因为不适去就诊的女性,多以腹胀、腹痛、腹部肿块及腹水为主要表现,另外可有月经不调或绝经后阴道出血等表现,均缺乏临床特异性,所以首次就诊的科室,基本妇科和胃肠外科(或者普外科)一半一半。

也正是因为不论是胃癌、还是卵巢癌,都不是善茬,所以对于两者的早期诊断是对我们医生更一步的挑战。

卵巢癌Krukenberg瘤

既相似又不同

有人看到这里就会问了,你们医生讲究“视触叩听”,难道就只能查胃镜肠镜才能区别两者吗?

其实,原发的卵巢癌,和胃肠道肿瘤转移的Krukenberg瘤,在有些时候也是既相似又不同。

虽然未能囊括所有的病例,但是大多数的Krukenberg瘤而言,常见的症状是迅速增长的下腹部及盆腔包块,这与原发性卵巢肿瘤的表现并无差异。

但相比较而言,原发卵巢肿瘤患者的病灶多为单侧,而Krukenberg瘤的病灶通常为双侧,其中单侧转移者以右侧多见。

此外,胃癌卵巢转移的其他症状还包括腹痛、盆腔疼痛、腹胀、腹腔积液等原发肿瘤表现,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消化道症状和贫血、消瘦等非特异性全身表现。

有时肿瘤还会引起卵巢间质的改变,进而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引起阴道出血、月经周期的改变、多毛症,甚至少数患者出现男性化表现。

不过总体而言,这些症状都不具备绝对的特异性。

所以对于那些女性患者,特别是还未绝经的生育期女性,首诊出胃癌的时候,也要积极地考虑排查下卵巢的相关情况。

同样,那些首诊出卵巢癌的患者,特别是怀疑非卵巢原发的病变时,也要积极行胃肠镜等来寻找原发肿瘤部位。

为啥胃癌喜欢转移到卵巢呢?

说了这么多,也许很多人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胃上面的肿瘤,喜欢转移跑到卵巢上面呢?

一般而言,能“亢奋”的往其他器官转移的胃癌,本身就不会很早期,起码就是进展期的状态。

这类分期不早的胃癌,转移起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管是血道转移、淋巴转移还是种植转移,都惹不起。而胃癌往卵巢上跑,也正是这个理儿。

虽然对胃肠道肿瘤卵巢转移确切途径还未研究透彻,但目前的几种观点也基本契合这个思路:

种植转移

胃肠道肿瘤细胞侵及浆膜并脱落,借肠蠕动和重力作用,通过腹水达卵巢,卵巢排卵破裂后植入而形成转移灶。这个说法在过去是最受到医生的接纳,故而也是影响最大的。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此解释越来越受到质疑,因为它无法解释一些局限在胃壁内胃癌却已有卵巢转移发生的现象;排卵时形成的裂口一般较小且多于几小时内关闭,不足以解释种植;另外,若种植转移,瘤体应位于卵巢表面,而Krukenberg瘤细胞多在髓质内生长,表面有一层厚的包膜。

所以,种植转移学说难道要out了么?

淋巴转移

胃肠道肿瘤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癌细胞阻塞淋巴管并沿淋巴逆流,转移到腹主动脉旁和盆腔淋巴结。卵巢是富含网状淋巴管的器官,其淋巴管和盆腔淋巴交通,故很容易形成卵巢转移。

这一学说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Krukenberg瘤双侧多见,且增大的卵巢可保持原有形状;肿瘤在包膜内生长,罕见于表面,输卵管常同时有转移却又不是来自卵巢的转移和蔓延。

这一说法目前占据流行研究地位,但是因为还有诸多疑惑未能完全解开,也尚未一枝独秀说服所有人。

血行转移

多数临床资料表明Krukenberg瘤更多见于绝经前妇女,且平均发病年龄也小于原发性卵巢肿瘤。

其原因可能是功能活跃的卵巢血供丰富,更易于吸引癌细胞,并为癌细胞的定植和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不过更多的医生和学者认为,上述三种转移途径,在分期不佳的胃癌的“蠢蠢欲动”的“转移大计”中,可能是“协同作案”。

令人发愁。

此外,对于胃癌合并Krukenberg瘤的治疗,目前学界也尚未达成一个绝对的统一认识。

不过,医院的外科团队的专业认知,还是赞同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使病人生存获益。

然而要严肃来讲的是,联合器官切除是晚期胃癌病人外科治疗手段之一,手术相对复杂,创伤较大,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故须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审慎选择病人。

此外,术前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和充分的多学科综合讨论,也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作者杨振

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河南分会委员。

长期从事胃肠外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擅长胃癌、小肠肿瘤、结直肠癌、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擅长肠梗阻、肠瘘、炎性肠病、消化道瘘、消化道出血的综合治疗。

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厅级科研项目1项。获省厅级成果奖2项。

易加医目前有多种癌症病友群

肿瘤资讯

病友交流

病情答疑

↓这里通通都有↓

快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chunmeirongyuan.com/nxlblwh/91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