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
男性,61Y,因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入院,PET-CT提示:1肝右后叶肿块,代谢增高,考虑肿瘤性病变,原发可能2双侧肾上腺结节影,代谢增高,转移可能3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代谢增高,转移可能4右侧腮腺内结节影,转移可能5纵隔稍大及肿大淋巴结,代谢增高,考虑反应性增生,转移待排肝脏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病理学诊断:胆管细胞癌
右侧腮腺结节超声资料
右侧腮腺结节病理诊断
穿刺组织:乳头状淋巴囊腺瘤(腺淋巴瘤,Warthin瘤)
疾病概述:
乳头状淋巴囊腺瘤又称为腺淋巴瘤或Warthin瘤,好发于腮腺,占其良性肿瘤的1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多见,平均年龄为56岁,男性较多。其上皮性成分可恶变为鳞状细胞癌或黏液表皮样癌。
临床表现:
常为单侧性,亦可为双侧性。肿瘤消长史(时大时小)是其显著临床特征
超声特征:
肿块最常位于腮腺下极、下颌角旁,呈圆形或椭圆形,血流信号丰富。以肿块的内部回声为基础可分为三型:①实性肿块型,约占55%,内部回声低而均匀②囊实混合型,占30%,肿块内有无回声区③囊性肿块型,占15%。超声造影多呈同步或稍晚的均匀/不均匀性高增强
病例2
男性,61Y,发现左耳垂下肿块1年,自觉近2月增长明显,近1月感局部疼痛,医院,行超声检查示:左耳后大小约2.5×2.1cm的稍强回声结节。行CT示:左腮腺结节,性质待定
查体:肿块约蚕豆大,稍有压痛,无耳鸣耳塞或听力下降,无口角歪斜、闭目不全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
左侧腮腺结节超声资料
左侧腮腺结节病理诊断
切除组织:左侧腮腺多形性腺瘤
疾病概述:
多形性腺瘤为腮腺最常见的肿瘤,通常单发。无性别差异。好发于31-60岁。既往认为此瘤来源于上皮和间叶两种组织,故称混合瘤,现已证明其内软骨样组织为上皮细胞黏液浓缩后形成,近来认为其纯属上皮性肿瘤,仅构象显示多形性,故称多形性腺瘤
临床表现:
肿块生长缓慢,或无痛长期静止,恶变时可快速长大。切除后复发率可高达50%,复发性肿瘤常为多灶性或多结节状
超声特征:
大多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或分叶状。大多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取决于肿瘤的构成,实质部分呈低回声,黏液呈无回声,黏液浓缩后呈强回声。血流一般不丰富。质地中等或偏硬。超声造影多呈晚于腮腺组织的低增强或等增强
病例3
女性,54Y,发现左耳垂下肿块2年。肿块缓慢长大,于外院行超声检查示左腮腺25×15×26mm的稍弱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形态欠规则,回声欠均匀,血流信号较丰富,超声诊断:左侧腮腺结节,性质?
查体:肿块约蚕豆大,无压痛,无耳鸣耳塞或听力下降,无口角歪斜、闭目不全,无鼻阻、血涕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
左侧腮腺结节超声资料
左侧腮腺结节病理诊断
切除组织:涎腺源性肿瘤,考虑基底细胞腺瘤,部分区域包膜不完整,请注意随访
疾病概述:
基底细胞腺瘤约占涎腺肿瘤的1-2%,较为少见。常见于老年人,女性多见。约73%发生于腮腺,7.5%发生于上唇,5%发生于颊部。肿瘤组织学形态单一,无黏液或软骨样组织。来源于涎腺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以基底细胞组成为主
临床表现:
表现为生长缓慢的肿块
超声特征:
多为单发肿块,呈椭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者呈低回声,囊实性者呈混合回声,容易囊性变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一般而言较多形性腺瘤的黏液性囊腔为大。超声造影时多呈同步或稍晚的不均匀性高增强
病例4
男性,36Y,因发现右颈肿块1年余,发现右颈淋巴结转移1周入院。患者1年前发现右颈大小约5×5mm的肿块,反医院。肿块缓慢长大至15×15mm,于当地切除后病理学诊断为“转移性非角化型鳞癌,未分化型”
鼻咽镜:鼻咽部黏膜稍肿胀,未见明显新生物。PET-CT:右腮腺数个软组织密度结节,摄取增高,考虑转移瘤
右侧腮腺结节超声资料
右侧腮腺结节病理诊断
穿刺组织:异型细胞免疫表型:CK5/6(+),CK7(部分阳性),Calponin(-),P63(个别阳性),P40(个别阳性),SMA(-),EBER(+),S-(部分阳性),CD30(-),结合免疫表型结果及形态学特点为低分化癌,倾向淋巴上皮样癌
临床诊断:右腮腺淋巴上皮样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
疾病概述:
腮腺淋巴上皮癌罕见,是一种伴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间质的未分化癌,占涎腺肿瘤的1%,主要发生于腮腺,颌下腺次之。病理学上与转移性非角化型鳞癌容易混淆
临床表现:
多见于40-50岁,女性稍多
超声特征:
大多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可伴有部分无回声区,边界大多不清,质地较硬。在腮腺组织中,淋巴上皮癌和淋巴瘤是来自不同组织的恶性肿瘤,但超声表现却相似。超声造影大多呈早于或同步于腮腺组织的不均匀性高增强
病例5
男性,69Y,发现右耳垂下肿块20余天。就诊于外院,行超声检查示左腮腺不均质回声团
查体:左侧腮腺30×30mm肿块,无红肿压痛,无耳鸣、听力下降,无口眼歪斜、闭目不全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
本院超声检查示双侧腮腺水肿伴低回声区,淋巴组织增生可能,左腮腺低回声结节,淋巴来源病变?
双侧腮腺结节超声资料
双侧腮腺结节病理诊断
左腮腺肿瘤:结合HE形态、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及原位杂交结果:CD30(+),CD20(-),CD3(+),CD5(-),CD56(+),Ki67(+约70%),TIA-1(+),粒酶B(+),EBER(+),ALK1(-),EMA(-),CD4(少量细胞+),CD8(+),CD7(+),支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疾病概述:
NK/T细胞淋巴瘤被认为是自然杀伤细胞来源的侵袭性肿瘤,约2/3发生于中线面部,1/3发生于其他器官和组织,发生于鼻部者称为鼻NK/T细胞淋巴瘤,发生于其他部位者称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在中国,该肿瘤约占NHL的15%,属EB病毒相关淋巴瘤
临床表现:
发病高峰年龄在40岁前后,男女比例约4:1,主要发生部位在鼻腔,其次在口腔,发生于腮腺者罕见。主要体征是病变局部溃疡、肉芽样新生物及骨质破坏,晚期可播散
超声特征:
未查询到NK/T细胞淋巴瘤超声表现的相关文献,根据作者经验,形成结节者可参照淋巴瘤的一般声像表现,未形成结节者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回声减低区,血流信号可增多。
病例6
男性,68Y,因“左侧肢体麻木6月,咳嗽、咳痰、胸闷、气紧4月,加重1月,发现左肺上叶腺癌1周“入院,转归:死亡
MRI:扫及双侧腮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
PET-CT:双侧腮腺多发占位,代谢增高,考虑转移
超声检查:双侧腮腺多发实性结节,考虑转移性Ca
左侧腮腺结节超声资料
左侧腮腺结节病理诊断
疾病概述:
结核性淋巴结炎是淋巴结最常见的特殊感染,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以颈部、支气管和肠系膜淋巴结多见,尤以颈部最为常见。腮腺富含淋巴结和淋巴管,腮腺内淋巴结可发生各种原因的肿大,包括结核性淋巴结炎引起的肿大,需与腮腺肿瘤鉴别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腮腺肿块
超声特征:
根据淋巴结内发生的病理改变的不同,结核性淋巴结炎在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上有不同的表现,单纯依靠超声有时很难与腮腺的肿瘤性病变相鉴别
小结
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
①腮腺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各种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超声特征,对于指导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但腮腺良恶性肿瘤间的超声表现存在较多重叠,应予注意。常规超声不能鉴别时,可考虑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行病理学诊断
②除腮腺组织外,腮腺内淋巴结亦是疾病的好发部位。肿大的淋巴结与腮腺肿瘤极为相似,应注意鉴别
编辑胡子星责任编辑卢漫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