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鞘囊肿(trichilmmalcyst),又称毛根鞘囊肿、毛鞘峡部-退行性囊肿,是一种起源于外毛根鞘的皮肤良性病变,人群中的发病率在5%-10%,可通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与表皮样囊肿类似,病灶多为无痛性的局部浅表包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质硬或韧,包块处皮肤通常无红肿、疼痛等症状,少数患者囊肿破裂可有局部压痛或红肿。毛鞘囊肿发病率远低于表皮样囊肿。仅靠临床表现很难鉴别毛鞘囊肿与表皮样囊肿。
资料与方法
MatrialsMthods
收集
医院年1月~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鞘囊肿病人和表皮样囊肿病人。
★毛鞘囊肿组——病人43例,1例为双病灶,共44个团块;
★表皮样囊肿组——病人例,均为单发。
观察
★二维超声:团块分布位置、累及层次、大小、边界、形态、后方回声、内部回声情况;
★CDFI:团块内部血流情况。
比较
★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病变分布。
★团块累及层次、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血流情况。
结果
超声特征
毛鞘囊肿:
皮肤及皮下层弱回声团块(大箭头),内可见小片状无回声区(*)及强回声。
表皮样囊肿:
皮肤及皮下层弱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增强(箭头),团块内无血流信号。
讨论
Discussion
毛鞘囊肿——较少见的皮肤良性囊肿,起源于外毛根鞘,单发或多发,多位于头皮,也有少见的位于阴囊、外阴、球结膜等处的报道。
表皮样囊肿——最常见的皮肤囊肿,起源于毛囊漏斗部。发生部位较分散,可位于体表(如腰背部、四肢、面部等),也可位于体内(如阴囊、脾脏、肝脏、肾脏、直肠等)处。
临床表现类似,均为无痛性的体表包块,可呈进行性长大,患者通常无其他症状,少数包块破裂导致局部压痛或红肿——较难鉴别。
病理★毛鞘囊肿: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近囊腔处的细胞苍白且肿胀,细胞间桥基本不可见,囊壁角化突然且无颗粒层。
★表皮样囊肿: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间桥明显,有富含透明角质颗粒的颗粒层——确诊囊肿性质。
治疗★均可用手术切除;
★未破裂的毛鞘囊肿通过手术切口更容易被完整剥离;
★表皮样囊肿除单纯切除外还可通过手术切口挤出囊内容物和囊壁来达到治疗效果。
临床特征比较★年龄
毛鞘囊肿组大于表皮样囊肿组(p<0.05)
毛鞘囊肿好发于中老年
表皮样囊肿好发于中青年
★性别
两组性别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布
毛鞘囊肿常位于头皮;
表皮样囊肿分布较分散,腰背部及面部分布较多。
超声特征比较结论
毛鞘囊肿与表皮样囊肿仅靠临床表现很难鉴别,其超声表现也有很多相同点,均为好发于皮肤及皮下层的弱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多有增强,内部及周边常无明显血流信号。
但毛鞘囊肿患者年龄稍大,病变常累及头皮,团块内部常伴钙化灶及液性区,掌握其特点对于二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温馨提示:
华西超声现已开通留言功能,点击右下角写留言,把您的想法告诉我们吧:)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网络责任编辑:潘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