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女儿14岁被囚纳粹集中营,为生存装哑

北京哪间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11461_1/

年6月,疯狂的德国纳粹军队击碎了苏联南方的平静。

在残忍的扫荡中,躲在疗养院的14岁朱敏,与其他20个同龄的小伙伴,也被押上闷罐车。

在这个密闭近乎绝望的空间,所有人像货物般码放整齐,人与人全部贴紧,不留一点缝隙。

日夜颠簸两天后,本就体弱的朱敏开始发烧,随后陷入昏迷。

模糊视线中,她感觉有人在给她喂水;等吃力睁开眼睛,才发现是一个被俘的苏联红军。

对方用手势示意她不用紧张,随后悄悄叮嘱:

“你一定要活下去,你的祖国还有你的爸妈,一定要活下去!”

意识模糊的朱敏,听到这句话后,用力地点点头。

是啊,她要努力活下去!

为了父亲朱德,也要努力活下去;只有活着,才有希望与父亲重逢!

是的!此时身陷囹圄、性命难保的14岁女孩朱敏,便是朱德元帅的唯一女儿。

那么:14岁的朱敏为何独自在苏联?被关押进闷罐车的她,要怎样才能够脱险?

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妨让我们从头说起。

年的春天,朱敏出生在远离故乡的莫斯科。

她的母亲是贺治华,与朱德在上海相识,因为共同的志向,两人相伴前往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开始相恋。

求学期间,贺治华怀孕了;这个婴儿便是后来的朱敏。

但孩子的降生,并没有让这个家庭越来越温馨;相反,作为革命伴侣的贺治华与朱德,彼此因信仰和观念越走越远,感情日益冷淡。

朱敏降生在苏联的莫斯科,在她满月时,朱德接到组织的安排,回国参加北伐战争。

回国之前,他再三叮嘱贺治华:一定要好好照顾孩子。

但是没想到:朱德刚回国,贺治华便单方面宣布结束两人的关系;后来的她爱上了一个叫做霍家新的革命青年,两人举办了婚礼。

由于无心照顾年幼的孩子,贺治华便将孩子托付给妹妹,带到老家让母亲照顾。

此后的贺治华,也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逐渐丢失信仰和党性。

为了拿到美金的悬赏,她毫不犹豫出卖了革命友人罗亦农,企图与丈夫双宿双飞。

后来在一次锄奸行动中,丈夫霍家新被当场打死,而贺治华也被打成重伤,自此再无音讯。

朱敏与父亲朱德

在这段失败的婚姻中,朱敏的童年是令人心疼的。

自记事起,她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生活中唯一相伴的亲人,便是年迈的外婆。

有一次,被伙伴们嘲笑“野孩子”的朱敏,当着外婆的面大哭大闹,直言要找父母。

没有办法的外婆,只好将她领到县城,指着一幅悬赏告示说:

“你不是找父亲吗,这幅画上的人,便是你的父亲。”

朱敏看过去,吓坏了,那上面写着“悬赏缉拿”,画像上是朱德和毛泽东,而外婆指的,便是朱德。

这是离别后朱敏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

但惊吓之余,她也有着说不出的骄傲:这一天,她知道了父亲是个为国为民的英雄,而她更不是什么“野孩子”。

虽然无法与父亲相见,可她却为拥有这样的父亲感到无比骄傲。

同时,年幼的朱敏,心中也产生了由衷的期待:好希望有一天,能与自己的英雄父亲相见!

这一天的到来,朱敏等了整整14年。

得知女儿也在国内,朱德早就想把朱敏接到身边。但抗日战争的爆发,让他根本无暇顾及。

直到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多方寻找,才见到了已经12岁的朱敏。

但年迈的外婆由于不信任陌生人,不肯让朱敏跟随周恩来夫妇回延安。

直到两年后,邓颖超再次来接朱敏,外婆才同意放人。

年年底,朱德终于在延安见到了分别多年的女儿。

此时的朱德已经54岁了,而朱敏也是14岁的大姑娘了。

父女此生的首次重逢中,双眼通红的朱德紧紧抱着这个乖巧的孩子,久久不愿松开。

而朱敏也终于有机会放声痛哭,问出了隐藏心中多年的委屈:“爸爸,你为什么不来看我?”

父女的重逢,是让人欣喜的,更是无比宝贵的。

在延安的第一天,朱敏有些睡不着,她起身打量正在熟睡的父亲:

有些发卷的头发、黑眉毛、两腮的胡茬,怎么看都不像一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倒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在珍贵的延安生活中,朱敏享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父爱。

她拥有了父亲为她堆砌的雪人,也拥有了父亲寄予她的新年礼物:一只珍贵的钢笔。

同样的,她也认识了许多同龄的伙伴:不管是李敏、还是李讷,她与她们相处得很开心。

有次父女闲聊,朱德笑着问女儿:“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

“和你一样当八路军!”朱敏毫不犹豫地说道。

朱德为自己女儿有这样的志向而骄傲,但是他又问:“仗打完了之后,你要做什么?”

14岁的朱敏想了好久,却摇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朱德笑着解释:“爸爸这一辈人打仗,但是需要你们去建设祖国;所以爸爸希望,你能够与其他小伙伴去苏联学习,做建设祖国的人才。”

“爸爸,我听你的。”

这句话,是朱敏给予父亲的坚定答复,更是支撑朱敏熬过无数苦难的坚定信念。

年1月30日,经中央有关安排,如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家的孩子,被送到苏联的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

临出发前,朱德特意为女儿取了一个化名“赤英”,意思不言而喻,他希望朱敏成为一个红色英雄。

14岁的朱敏对这次莫斯科学习也充满期待;毕竟,那里也是她出生的地方。

但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她的人生却因此,遭受了难以言诉的磨难。

由于自幼远离父母,朱敏的身体从小就脆弱。

到了莫斯科后,水土不服的她,再次出现支气管炎以及哮喘并发症。

她没日没夜的咳嗽,让儿童院的老师们非常担心,便将她送到了苏联南方的疗养院治疗。

到达疗养院所在地的时候,已经是年6月21日的傍晚。

谁都没有料到,这一夜将会成为历史上永远铭刻的日子,因为战争到来了。

朱敏与其他伙伴刚到这里,就遭遇了炮火的惊吓。

此时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在疯狂的扫除中,疗养院的朱敏和其他20个孩子,被纳粹德军押上了开往东普鲁士集中营的闷罐列车。

在闷罐车上,她高烧不退,时而清醒,时而昏迷。

但朱敏一直努力让自己清醒着,每每到站的时候,无论有多么难受,她都要站起来,绝对不能躺着。因为德国纳粹士兵一旦看到车厢里有生病迹象的人,就会立刻将其抛出车厢。被周围的野狼野狗吃掉,必死无疑。

就在朱敏被抓的时候,远在中国的朱德却对此事毫不知情。

因为此时的中国战场也进入八年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

年6月,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对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开始了空前的疯狂扫荡;朱德作为八路军总司令,正全心投入到抗击外敌的革命工作中,根本无暇顾及苏联的战事,更没有办法得知身处于另一个危险战场的女儿的消息。

身在异乡、落入敌人魔掌的14岁朱敏,只能靠坚强意志活下去。

等到达集中营时,这些小囚徒们便被搜身。

中间是朱敏

父亲送给朱敏的一只派克钢笔被敌人搜走了,笔帽上还刻有朱德的名字;幸亏搜查的人不认识汉语,朱敏才逃过一劫。

她身上还有个列宁纪念章,反应敏捷的朱敏,偷偷将它含在嘴里,压在舌头下,才免于被没收。

在集中营,大多数伙伴都有着重要的身世,他们或是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后代,或是身上流淌着犹太的血脉…在残酷的生死考验中,年幼的他们只能想办法保护自己。

那时的朱敏听不懂德国话,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她扮做哑巴,只默默地干活,心惊胆战的4年伪装,让她几乎丧事了语言能力。

在集中营,他们要做的工作,便是把车间制造的子弹装进盒子,每天要工作12小时以上;但每天的食物,只有发霉的黑面包。

由于营养严重缺乏,朱敏的个子便停留在14岁,再也没能长高。

再后来,身体虚弱的朱敏患了颈部淋巴结核,结核块发生了溃疡。

她得到了救治,可是医生们无比残暴,拿起一把没有消毒的剪刀,朝她的溃疡处一剪子下去,最后活生生地把脓血硬挤了出来!

没有任何麻醉的手术,无疑是一场酷刑;治疗结束后,朱敏的溃疡面积反而更大了……

这次颈部溃疡,也让朱敏的脖子上,从此留下一道三厘米长的永久疤痕。

集中营的生活,是生不如死的。

这里有辛苦的工作,非人的遭遇,更有喜怒无常的德国士兵。

有一次,朱敏在和两个小姑娘一起玩,突然一个德国看守过来说是要给她们照相,她们站在一起露出了纯真的笑容,谁知德国看守看到笑容之后突然变脸,恶狠狠地拿鞭子抽她们。

这场经历把朱敏吓坏了,从那之后,朱敏连笑都不敢笑了。

直到年,新年的钟声敲响。

朱敏和难友们醒来后发现,集中营的大门敞开着,四周非常宁静。

此时大家才意识到:苏联红军发起了反攻,德国人都逃跑了。

为了回到莫斯科,朱敏和几个小伙伴一直往东,经过数月的流浪,却漂泊到波兰。

在那里,她被接收难民的组织发现,随后被送到苏联难民收容所。

如此颠沛的命运,让已经18岁的朱敏,早就培养了严谨的警觉意识。

在收容所,她被询问身份时,只说自己是个老中医的女儿。

直到一个新政委,发现朱敏是个中国人,便再次盘问她的身份。

为了保护自己,朱敏仍旧不肯说出真相;这个政委反复耐心的告诉朱敏:自己是中国许多领导人的朋友,他曾去过延安,与毛泽东有过珍贵的交谈。

听到这句话,朱敏才彻底放下了防备:“我是朱德的女儿朱敏。”

朱德与妻子

听到这句话,苏联的这个政委当场震惊:

"天啊,这样重要身份的女孩居然没有被德国人发现,你能活着走出集中营简直是个奇迹!是个奇迹!"

也是这一刻,朱敏才知道:

苏联最高统帅部正在寻找自己,而国内的父亲朱德,更是一直等待自己的回信。

就这样,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朱敏在年才回到了莫斯科。

之所以没有立刻回国,而是选择继续完成学业,是因为朱敏答应过父亲,自己要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将来报效祖国。

这是她对父亲的承诺,更是父亲对自己的期待,所以无论如何她都要完成。

直到年,朱敏从列宁师范学院毕业,才正式回国担任教师。

这一次再与父亲相聚,又跨越了13年的漫长时光。

这中间的苦难与牵挂,再不是任何语言可以形容的。

兜兜转转,终于团聚了。

此后的朱敏就留在了父亲身边,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俄文。

但即便是朱德的女儿,她始终没有享受过任何优待。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课,朱敏完全从助教做起,凭着实力一直到教研室主任。

这个坚强果敢的女孩子,把一生的热爱和虔诚,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朱敏在教育事业上奋斗了30年,直到年,60岁的她才退休。

退休后,她仍无法离开自己喜爱的教育事业,又创建了一所学校,即中国军地两用人才大学,并亲自出任院长。

年少时期那段堪称噩梦的回忆,始终是朱敏心中的一根刺。

她怕父亲伤心,很少去提及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种种遭遇。

对于朱敏来说,她理解父亲的为国为民,但始终无法接受母亲对家庭以及革命的背叛。

因为无法原谅母亲的所作所为,她的心亦在痛苦中挣扎。

朱敏夫妇,与晚年的朱德及康克清

直到晚年,朱敏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感叹:

“作为女儿,我很爱我的父亲,但是我也常常会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不抚养我?不给我母爱?甚至背叛了优秀的爹爹,为了吃穿享受,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我是不能原谅她的。”

是啊,如果没有母亲的背叛和抛弃,朱敏的一生,或许也不会那么苦,甚至为了生存,曾装哑四年,险些把自己逼成疯子。

年,即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俄罗斯政府向当年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老战士颁发了由总统叶利钦亲笔签名的纪念奖章;中国有18个人被授予纪念奖章,其中一枚便授予了朱敏。

而她在纳粹集中营顽强生存、永不放弃的宝贵精神,也感染了无数人;其中叶挺将军之孙叶大鹰执导的影片《红樱桃》,便是根据朱敏在德军集中营的真实经历改编。

年4月13日,83岁的朱敏在北京病逝。

此时的人间四月,新的生命拼命破土发芽,昭示着生猛的生命力。

春日盈盈的万物复苏,何尝不是对朱敏顽强人生的最好致敬!

她这一生,所经受之苦难早已超乎常人想象;可同样的,她亦用超越常人的勇气和坚韧,为自己博得一条生路。

她是朱德元帅的后代,更是单打独斗的普通人。

这样的朱敏,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END————

其他推荐——

陈芝秀:不愿吃苦与情人私奔,晚年落魄做女佣,儿子:我不认识她

名媛任芷芳:床单必须一天一换,嫁入豪门后,却在街头摆摊炸油条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取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再走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chunmeirongyuan.com/nxlblyy/99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