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以皮肤肥厚→皮沟加深→苔藓样改变和阵发性剧烈瘙痒为特征。临床上分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和播散性神经性皮炎两种。神经性皮炎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有关,精神因素被认为是主要的诱因,情绪紧张→神经衰弱→焦虑都可促使皮损发生或复发。
神经性皮炎属中医学“牛皮癣”“顽癣”“摄领疮”等范畴,其发生常与风热侵袭→过食辛辣→情志不遂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肌肤腠理络脉,与肺→肝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风热外袭或郁火外窜肌肤,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主症好发于颈后→肘→腘→骶→踝等部位,初起瘙痒而无皮疹,反复搔抓后皮肤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日久局部皮肤增厚→粗糙,呈皮革样→苔藓样变。
风热侵袭:发病初期,仅有瘙痒而无皮疹,或丘疹呈正常皮色或红色,食辛辣食物加重。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肝郁化火:心烦易怒,每因情志刺激后诱发或加重。舌红,苔薄黄,脉弦。
血虚风燥:病久皮肤增厚,干燥如皮革样,色素沉着,夜间瘙痒加剧。舌淡,苔白,脉细。
1.基本治疗
治法疏风止痒,清热润燥。取局部穴位为主。
主穴皮损局部阿是穴风池曲池血海膈俞委中
配穴风热侵袭配外关→合谷;肝郁化火配行间→侠溪;血虚风燥配足三里→三阴交。
方义在皮损局部阿是穴围刺,可疏通局部经络,祛风泻火,化瘀止痒;项后是神经性皮炎的好发部位,风池位于项后,是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既可宣通局部气血,又可祛风止痒,清泻肝胆郁火;神经性皮炎多属血虚血热之证,曲池→血海→膈俞→委中皆为调理血分之要穴,且膈俞为血会,委中为血郄,四穴合用既可祛风止痒,又可凉血解毒,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操作毫针常规刺,也可用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皮损局部阿是穴可用围刺法,也可用刺络拔罐法。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取皮损局部阿是穴→背俞穴→相应夹脊穴。用皮肤针叩刺至出血后,可拔罐。
(2)耳针取肺→肝→神门→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毫针刺法,或埋针法→压丸法。
(3)穴位注射取曲池→足三里→大椎→肺俞→百会。每次选用2~3穴,用维生素Bμg与盐酸异丙嗪25mg注射液混合,常规穴位注射。
1.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有一定的疗效,但本病较难痊愈,需坚持治疗。
2.宜保持心情舒畅,忌恼怒,忌食辛辣→饮酒,忌用热水洗烫和用刺激性药物外搽。
《针灸集成·卷二》:治疮疥顽癣,取绝骨→三里→间使→解溪→委中,或针或灸。
第八节扁平疣扁平疣是发生于皮肤浅表部位的小赘生物,为一种多发生于青年人颜面→前臂和手背部的常见皮肤病,尤以青春期前后女性为多,故也称为青年扁平疣。多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
扁平疣中医学称之为“扁瘊”,其发生常与感受风热毒邪→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肌肤腠理。基本病机是风热毒邪搏结于肌肤,或肝郁气滞→毒聚瘀结。
主症颜面→前臂和手背部散在或密集分布米粒至芝麻粒大的扁平丘疹,正常肤色或浅褐色,表面光滑发亮,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边界清楚。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痒感。
风热搏结:发病初期,丘疹呈淡红色或红褐色,伴有瘙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毒聚瘀结:发病日久,丘疹呈灰色或暗褐色,疣体较大,触之坚实,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淡或暗,脉弦。
1.基本治疗
治法解毒散结。取局部穴位为主。
主穴阿是穴
方义本病刺法以刺疣体局部为主,针刺出血再按压止血,意在破坏疣底部供应疣体的营养血管,使之出血→阻塞,断绝疣体的血液供应,从而使疣体枯萎脱落。
操作用毫针在母疣中心快速进针至疣底部,大幅度捻转提插30次左右,然后摇大针孔,迅速出针,放血1~2滴,再压迫止血;若疣体较大,再于疣体上下左右四面与正常皮肤交界处各刺1针,以刺穿疣体对侧为度,施用同样手法,3~5日针刺1次。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肺→肝→相应病变部位。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激光针取阿是穴。用7~25mV的氦-氖激光腧穴治疗仪散焦做局部照射20~30分钟,每日1次。
(3)火针 取疣体局部。将针烧红,垂直快速点刺疣体顶部。小疣体点刺一下即可;疣体大则需在四周再围刺,不可过深,以不超过皮损基底部为宜。
1.针灸治疗扁平疣有较好疗效,多采用局部选穴。
2.若在治疗期间出现局部色泽发红,隆起明显,瘙痒加重,往往是经气通畅之象,为转愈之征兆,应坚持治疗。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精神紧张,避免挤压摩擦疣体,以防感染。
1.《针灸资生经·第六》:疣目,着艾炷疣目上,灸之三壮即除。
2.《医宗金鉴·外科卷下》:灸癜风及赘疣诸痣奇穴,其穴在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俗名拳尖是也。
第九节疔疮疔疮是好发于颜面部和手足部的急性外科化脓性疾患。发病迅速,初起即有粟粒样小脓头,根深坚硬如钉,故名疔疮。因发病部位和形状不同,又有“人中疔”“承浆疔”“唇疔”“鼻疔”“托盘疔”“蛇头疔”“虎口疔”“涌泉疔”“红丝疔”等不同名称。
疔疮的发生常与恣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品,肌肤不洁,蚊虫叮咬,刺伤后火毒侵袭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肌肤腠理。基本病机是火毒蕴结肌肤,经络气血凝滞。
西医学中,疔疮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颜面部疖→痈,以及手足部急性甲沟炎→脓性指头炎→急性淋巴管炎等疾病中。
主症初起如粟粒状小脓头,发病迅速,根深坚硬如钉,始觉麻痒而疼痛轻微,继则红肿灼热,疼痛加剧,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火毒流传经络:四肢部疔疮,患处有红丝上窜(名红丝疔)。
疔疮走黄:兼见壮热烦躁,眩晕呕吐,神昏谵语,为疔疮内攻脏腑之危候。
1.基本治疗
治法泻火解毒。取督脉穴为主。
主穴身柱灵台合谷委中
配穴高热配大椎→十宣;神昏配水沟→十二井。还可根据患部所属的经脉循经取穴:发于面部,属阳明经配商阳→内庭;属少阳经配关冲→足临泣;属太阳经配少泽→足通谷。发于手配足部同名经腧穴;发于足配手部同名经腧穴。或用经脉首尾配穴法,如发于迎香穴处可配对侧的商阳。如系红丝疔,可沿红丝从终点依次点刺到起点,以泻其恶血。
方义疔疮为阳热过甚→火毒蕴结肌肤腠理之病,故治疗本病首当针泻阳气。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灵台→身柱属督脉,为治疗疔疮之经验效穴,可疏泄阳热火毒;合谷为手阳明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故泻之可清热解毒,用于面唇疔疮;疔疮由于火毒流窜,凝滞于血分,故取“血郄”委中,刺之出血可清泻血分蕴热。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2.其他治疗
(1)三棱针取背部脊柱两旁丘疹样突起或阳性反应点。三棱针挑治,每周2次。
(2)耳针取神门→肾上腺→皮质下→疔疮相应部位。每次选2~3穴,毫针刺,或压丸法。
(3)拔罐取大椎→膈俞→身柱→灵台。每次选1~2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隔日1次。
1.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疔疮初起,局部切忌挤压→碰撞→针挑→拔罐和针刺;红肿发硬时忌手术切开,以免感染扩散;如已成脓,应转外科处理。
2.疔疮走黄,症情凶险,须积极抢救。
3.饮食宜清淡,忌食鱼→虾发物及辛辣酒荤等厚味。
1.《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疔肿,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瘥。
2.《针灸聚英·卷四下》:疔生面上与口角,须灸合谷疮即落;若生手上灸曲池,若生背上肩井索;三里→委中→临泣中,六穴灸之不可错;行间→通里→少海兼,复带太冲无病恶。
3.《针灸大成·卷九》:疔疮,合谷→曲池→三里→委中。
4.《针灸逢源·卷五》:疔疮,初起如粟米,次如赤豆,顶凹坚硬或痛痒麻木,或寒热头痛,面口合谷,手上曲池,背上肩井→委中→三里。
5.《针灸集成·卷二》:疔生背上,委中→灵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