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那么得了艾滋病后,大概什么时间发病呢?
在感染hiv的急性期,通常2-4周左右,部分感染者会出现一系列类似流感的症状。
发热,体温可能徘徊在38℃-39℃之间,伴随着咽痛,吞咽时疼痛加剧,如同喉咙里藏着一把火;
盗汗现象突出,夜间睡眠时大汗淋漓,被褥常常被汗水浸湿;
呕吐、腹泻也频繁来袭,胃肠道功能紊乱,整个人变得虚弱乏力;
皮疹可能出现在身体各个部位,从面部到躯干、四肢,形态各异,有的呈斑丘疹,有的为玫瑰疹,瘙痒难耐;
关节疼痛让日常活动都变得艰难,仿佛身体的每一处关节都被上了“紧箍咒”;
淋巴结肿大更是常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如同一个个小疙瘩凸显出来,按压时有轻微痛感;
神经系统也难以幸免,头疼、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时有发生。
这些症状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大多轻微且持续时间短暂,通常1-3周就会自行消退,以至于感染者极易将其误判为普通感冒或其他常见疾病,从而错过早期发现病毒入侵的宝贵时机。
从医学检测角度看,此阶段血液中的病毒载量急剧上升,处于极高水平,因为HIV病毒正在体内疯狂复制,而机体的免疫系统也不甘示弱,免疫细胞奋力抵抗,促使HIV抗体逐渐产生,不过,在急性期初始阶段,抗体检测可能还呈阴性,这也就是所谓的“窗口期”,一般窗口期在感染后3-12周,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检测才会转为阳性,抗原抗体联合检测以及核酸检测则能更早捕捉到病毒的踪迹,核酸检测甚至在感染后1-2周就能发现病毒的存在。
熬过急性期后,艾滋病便进入一个看似平静的潜伏期。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差异较大,短则6-8年,长的可达10年以上,甚至有极少数个体潜伏期能超过15年。在潜伏期,病毒低调地持续进行低水平复制,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利用细胞的生理机制不断繁衍后代,而免疫系统虽然持续遭受攻击,却凭借着自身的储备和代偿能力顽强抵抗,暂时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正因如此,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通常外表上与常人无异,日常生活、工作基本不受影响,没有明显的指向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不过,倘若仔细留意,一些细微的变化或许能被察觉,像偶尔出现的不明原因的轻微疲劳感,休息后也难以彻底消散;浅表淋巴结可能持续处于轻度肿大状态,虽不疼痛,但也没有消退迹象;还有一些人会出现体重的缓慢下降,没有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量,却发现衣服渐渐变得宽松。这些蛛丝马迹,往往容易被归咎于工作压力大、年龄增长等其他因素,而忽略了背后HIV病毒。
随着时间推移,在病毒的持续肆虐下,免疫系统的防线逐渐瓦解,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持续下降,一旦跌破个/微升这一关键“红线”,艾滋病便无可避免地进入发病期。
肺孢子菌肺炎常常成为发病期的“常客”,这种肺炎来势汹汹,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起初只是在剧烈运动后感觉气促,而后即便安静休息时也仿佛胸口被一块大石头压住,喘息艰难,干咳不止,严重时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嘴唇、指甲因缺氧而发绀,若得不到及时救治,生命危在旦夕。
口腔念珠菌感染也是常有的,舌头、口腔黏膜被一层厚厚的白色斑块覆盖,形似奶垢,擦拭后不久又会重新出现,口腔内疼痛难忍,进食如同受刑,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
结核杆菌感染更是趁虚而入,引发长期低热、盗汗、消瘦、咳嗽咳痰、咯血等典型肺结核症状,还可能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扩散至全身,累及淋巴结、骨骼、脑膜等多个器官,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
在肿瘤方面,卡波西肉瘤尤为引人注目,多见于皮肤,起初表现为紫红色或深蓝色的斑丘疹、结节,大小不一,可单发或多发,逐渐融合成片,形似“葡萄串”,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引起疼痛、瘙痒等不适,更可怕的是,还可能侵犯内脏器官,如胃肠道、肺部等,导致消化道出血、呼吸困难等严重后果,极大地缩短患者生存时间。
除了这些,其他各种细菌、真菌、病毒感染也会频繁“叩响”身体大门,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引发视网膜炎,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隐球菌脑膜炎引起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鉴于艾滋病发病的隐匿性,所以一定要做好预防,早诊断!目前主流的检测手段涵盖抗体检测、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核酸检测等。
抗体检测应用最为广泛,由于人体感染HIV后需要一定时间产生特异性抗体,一般窗口期在3-12周,所以需在高危行为发生后定期复查,避免漏诊。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则将窗口期缩短至2-6周,通过同时检测病毒抗原和抗体,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与时效性。核酸检测堪称超早期诊断的“神器”,直接瞄准病毒的RNA,在感染后1-2周就能捕捉到病毒载量变化,不过因其成本较高,多应用于特殊情况或早期疑似病例排查。
对于有高危行为的人群,事后务必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切不可心存侥幸!
参考资料:刘民.《艾滋病性病流行病学》.8年.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chunmeirongyuan.com/nxlblyf/11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