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早期未分化细胞,具有自我再生、自我复制、无限增殖、多向分化可能性等特点。可以分泌细胞因子减少炎症、减少组织细胞凋亡、促进内源性组织器官的干祖细胞增殖、促进免疫调节,达到作为种子细胞修复组织器官的效果。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也具有多向分化潜力,医学界被称为“万用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具备多种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它可以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
同时,其容易从多种组织获取和分离,如:骨髓、脂肪组织、牙髓及牙周膜、真皮、关节滑膜等;在体内和体外的特定诱导条件下——分化为:脂肪、骨骼、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脏、心肌、内皮、甚至血液等多种组织细胞。
其实,间充质干细胞就好比“孙悟空身上的毛”般千变万化。并且只要有血管的地方就有间充质,它附着于毛细血管保护皮肤,同时增加皮肤免疫功能。
间充质干细胞有“随心而变”的特点——包括易于获取、体外增殖快、冻存后活性损失小、低免疫原性和无毒副作用。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疾病治疗当中,成为医疗界中的一颗新星,给大量被疾病困扰的人们减轻了痛苦。
间充质干细胞特点01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下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肝细胞、内皮细胞、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
02免疫调节对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以及B、T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均有调节作用,并能提高调节性T(Tregulatory,Treg)细胞的比例,维持体内免疫环境的稳定。
03旁分泌效应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多种旁分泌生物活性因子,包括抗凋亡、抗炎、趋化和再生因子等,例如VEGF、HGF-1和TGF-β。改善局部微环境,改善和调节破坏性炎症反应,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蛋白表达,降低凋亡促进蛋白的表达,从而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04归巢效应间充质干细胞在趋化因子的动员下,黏附并穿过内皮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
05抗氧化能力间充质干细胞抗氧化特质包含清除自由基、促进内源性抗氧化防御、通过抑制活性氧进行免疫调节、改变线粒体生物能量流动和向受损细胞捐赠功能性线粒体等。
06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免疫源性低易分离培养、取材方便,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
国内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现状目前,按照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完成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共项,涉及的干细胞种类有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宫血干细胞等。
其中,间充质干细胞相关项目(80项)约占所有干细胞项目的2/3,来源为自体骨髓、脐带、胎盘、脂肪、牙髓等,54项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占所有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的48.6%。
研究疾病类型主要有银屑病、狼疮性肾炎、急性心肌梗死、骨关节炎、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失代偿期和代偿期、糖尿病等,以及新型冠状病毒(-nCoV)感染所致重型及危重型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数量最多的3家医院分医院(4项)、上海交通大医院(4项)和南京大医院(4项),均以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为研究对象。
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由于胚胎干细胞和iPS有致瘤性报道,让大众对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随着干细胞疗法的深入研究和临床试验,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逐渐得到验证,有关政府部门也格外重视,对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转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由国家管理和监控细胞疗法的研究进程。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充质干细胞未见明显毒性反应间充质干细胞无致瘤性报道间间充质干细胞无伦理道德束缚未来与展望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上应用范围非常广阔,在疾病治疗以及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可能与其多种多样的治疗作用机制有关。目前国外有多个产品批准上市,国内也有多个间充质干细胞新药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相信未来在更多种类的疾病治疗中看到间充质干细胞的身影。#间充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