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男,62岁,右肺癌治疗后复查。
CT
横断位增强动脉期
横断位增强静脉期
横断位增强延迟期
增强冠状位
编辑/校对:叶勇霞/何小红
病理结果:
尚在随访中……
(读片人员误放无结果病例,非常抱歉给大家带来困扰!)
脾脏的正常CT解剖:
横断面多呈弯月形。外缘呈圆滑弧形凸出,内缘常呈分叶状内凹,脾门部见大血管出入。成人平均长约为12cm,宽约7cm,厚约4cm。
脾实质CT值低于肝实质CT值约10Hu,正常脾实质平扫CT值为(40-50Hu)。
强化动脉期不均匀(俗称:”花脾“),静脉期延迟期强化均匀;
脾脏肿瘤:有转移瘤血管瘤脾淋巴瘤脾淋巴管瘤皮血管肉瘤等,下面分别简要介绍以上几种脾脏肿瘤;
脾转移瘤
CT表现较为复杂:
脾脏稍大或正常;
内脏多发或单发圆形低密度区,多境界清楚,增强后更明显;
可相互融合,此时境界不清;
个别表现为囊状水样密度;
可见腹膜(腹水或结节状块影)、肝及其它脏器转移灶;
主要结合患者病史,是否有原发肿瘤病史
临床病理:
①文献报告恶性肿瘤晚期伴全身转移时约有50%累及脾脏;
②途径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淋巴管转移;
③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和卵巢癌是脾脏转移瘤的最常见来源,其中恶性黑色素瘤接近占放射学诊断脾转移瘤的50%;
脾血管瘤
增强同层面: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
CT表现:
类似于肝血管瘤,其密度与大血管同,大的瘤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的瘢痕区,增强扫描病灶周围见明显结节状增强,延迟扫描大多病灶与正常脾密度一致。
血管瘤与其他部位血管瘤相似,常为海绵状,与正常脾境界不清,呈圆形或椭圆形,偶尔可见钙化,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形成。
临床多无症状,常为偶然发现,大血管瘤可产生压迫症状。
脾淋巴瘤
增强同层面: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
病理可分4型:
①脾脏均匀肿大
②1-5mm的粟粒状病变;
③2-5cm的多发性团块;
④大的孤立性团块;
CT表现
①、②两型可见脾肿大,粟粒型因肿瘤太小CT不能显示。
③、④两型CT除显示脾肿大外,还可见脾密度不均,单发或多发低密度肿块,边缘模糊不清。增强扫描后肿块与正常脾组织密度差别增大,病变显示更清楚。
全身恶性淋巴瘤脾侵润者CT还可见脾肿大、邻近淋巴结肿大和全身淋巴瘤的表现。
脾血管肉瘤
扫描方法:腹部血管CTA
CT表现
脾明显肿大,由于肿瘤的侵袭性,病变边缘多不清楚,
平扫为低密度,肿瘤坏死或出血病变可表现为更低密度区或片状较高密度区。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
由于血管肉瘤易于转移,常可显示后腹膜腔淋巴结和/或肝内多发转移瘤灶。
临床十分罕见,属脾原发性非网织细胞性恶性肿瘤。多见于成人,肿瘤生长快,易发生脾破裂,早期转移,预后差,其半年生存率仅为20%。临床表现多有脾大、腹痛、发热、体重下降、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
脾淋巴管瘤
横断位同层面:平扫动脉期静脉期
CT表现:
脾肿大,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区,边界清晰,CT值约为15-33HU。
薄壁表现,常有钙化,提示分隔。
增强扫描囊腔部分无强化,肿瘤间隔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临床:脾淋巴管瘤是淋巴管一种多囊状扩张的良性肿瘤,颈部、腋窝多见,脾肝胰等腹部器官较少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