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外科比作医学领域的皇冠,胰腺手术则是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而沈柏用,就是那个离明珠最近的人。
上午七点过,沈柏用已在会议室坐定,一块偌大的透明板立在桌上,插满了住院患者的资料卡片。他比照着眼前的“病区一览表”快速报数,手中的笔在记事本上毫不停顿。“五十五。”“PD手术,今天。”“五十六。”“后腹膜,情况还要再看。”围坐在侧的十余位医生有序而迅速地作答,没有人耽误分秒。
医院胰腺外科的晨交班现场,沈柏用正带领团队在门诊开始前,准确高效地完成疑难案例讨论、查房、修改执行医嘱等一系列工作。一小时后,全国各地的患者将慕名前来,寻找一份生命的“答卷”。
把科学的精神刻入匠心
《论语》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法文班毕业至今的30年间,沈柏用在胰腺外科领域经历过无数“严寒考验”。而他却越挫越勇,怀抱坚韧钻研的心性,运用行云流水的刀法,日复一日打磨着充满科学精神的医者匠心。
胰腺周围的血管多、累及脏器多,而且在腹腔深部,因此在所有外科手术中,胰腺手术异常复杂且难度颇高。“在胰腺外科领域,通过不断的医学实践,为每一个病人都治疗出最好的结果,这便是一种工匠精神。”沈柏用总结道。在他看来,一名外科医生的工匠精神有两个层面、两种境界,分别是“小科学”与“大科学”。
“小科学,就是将疾病治疗的领域做到极致。在这个层面中,外科医生将手术做好是表象,最关键的其实是把人治好。胰腺外科应当是以人作为最终治疗目标的综合性治疗。”他常常思考精进,“对于一个外科医生而言,需要考虑手术中如何在做到根治性的同时,达到最小的损伤。”
前些天,他完成了一台胰十二指肠的手术表演,患者有炎症,腹腔中粘连严重,手术不好做。但是,他仅用2个小时便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没有出血。“我不花更多时间在不该去的地方,我只走在所有组织的解剖间隙中。”他说得坚定且有力。多年来,通过大量的外科实践、文献、书籍、解剖教科书的阅读,他早已把解剖间隙理解清晰,让每一台手术既能做到根治彻底,又能把损伤降到最小。“走在解剖间隙中的手术,标志着出血少、时间快。”沈柏用认为,在手术时对电刀使用时间进行严控,也是外科医生应培养的一种素质,“让患者花最小的代价,达到手术的最优效果。”而这句话会让人想到那个成语“庖丁解牛”。
工匠精神的第二个层面,则是一种升华——大科学。从所有治疗的患者中,总结、归纳出疾病诊断、治疗的经验,发生、发展的规律,并通过学术报告、论文撰写、专著发表让全球的同行知晓。“这就是我认为的‘大科学’。”他充满期待地说,“如此一来,获益的患者就不只局限于五千个,可能是五万、五十万甚至五百万个。”
医院胰腺疾病诊疗中心的学科带头人,沈柏用已带领团队形成了胰腺疾病的“多学科诊断、个体化治疗、一条龙关爱的诊疗新理念”、“以临床促科研、以科研带临床、最终造福于病员的发展新模式”的学科特色,涵盖多学科诊断、多措施治疗、集医疗、科研、教学、科普四位一体的大型综合现代化临床医疗中心。
让生存的希望一直在路上
胰腺癌因其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而被称为“癌中之王”。对于胰腺癌患者,国际医学指南给外科的建议是放弃。二十多年来,沈柏用不懈攻克与创新,为绝望中的患者带去一束束微光,照亮他们生存的希望。
为了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这位胰腺外科领域的“逆行者”重新科学规范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彻底廓清淋巴结,形成瑞金“金标准”并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在全球首创“三明治疗法”,即术后配合开展“放疗+化疗+放疗”;为了提升手术的安全性,他将传统的肠道与胰管间吻合改良为“导管对黏膜全层紧贴式吻合”,诞生了“沈氏吻合法”。
年,为超越传统的腹腔镜微创手术局限,他率先将机器人手术运用到胰腺领域,并提出“隧道先行,自下而上,两翼外展,由近至远”的手术入路。他进一步带领团队对胰腺机器人手术的步骤进行归纳,总结出的“十步法”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
在外科“机器人”时代,争议依然存在。胰腺手术,机器人能否胜任?胰腺癌预后差,机器人手术究竟有必要吗?历经10年的大样本临床对比,去年3月,沈柏用团队在国外科学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在线发表机器人胰腺手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机器人手术能为患者带来更优的短期疗效——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术后住院时间缩短、疼痛减轻、恢复进食更快等。
在全球尚无临床路径可循的基础上,沈柏用带领团队开展了超过台机器人胰腺手术,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一系列原创性治疗新方法的实施,医院胰腺中心的胰腺癌总体一年生存率从20%提高至78.3%,5年生存率从5%提高至19.8%,为当今世界最高水平。
然而,沈柏用并不满足于这份成绩单:“胰腺癌的治疗效果非常差,我希望能真正做一些改变疾病治疗现状的事。比如,团队把胰腺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出来,研发出治疗胰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让胰腺癌不再成为癌中之王,这是我最大的梦想。”
为了让病人活得更好、活得更久,他倾力于多种形式的科普宣教——1本《“胰”路有医》的科普书、5集胰腺科普宣传片、个社区胰腺科普行。“胰腺癌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率非常低。我的目标是在退休之前,把20%的早期诊断率提高到40%~50%。”
“追光者”沈柏用创造的一束束微光,照亮了胰腺外科学的前程。临床、科研、科普,他一直在路上。当某一日微光成炬,或许就离他的目标不再遥远。
对心灵的慰藉只争朝夕
“胰腺癌能开刀的人很少,只有20%。你可以做。”83岁的胰尾癌患者随老伴来到诊室求助,在查看相关报告后,沈柏用自信而谨慎给出了“通行证”。老人方才舒展的眉头却又皱了起来,手术风险令她心生胆怯。他继续放慢语速鼓励老人:“我们就在悬崖边,跳下去可能还跑得掉。冲过去了,那就是一番新天地。”寥寥数语,老两口拾回了信心,老伴有些激动:“沈医生,你说可以闯,我们就心定了,还有希望就是好事。”
在胰腺中心的数据库中,有六千多个胰腺癌病人,而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已不在世。“术后虽然有一定的生存率,但更多的胰腺癌患者甚至都没有手术治疗的机会。胰腺癌发展太快,一旦产生以后,自然病程就只有一年半。”沈柏用无奈,“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人文关怀的根本。帮助人需要有善心,我们不是一直有机会可以做这件事。”作为外科医生,他是特别的存在——既有令患者安心的敏锐果断,也有让人如沐春风的细腻温润。在沈柏用看来,人文关怀是作为医生最基本的职业底线:“我们的对象是人,人是要得到尊重的。大部分病人的生命是以月计的,一年以后,彼此或许连面对面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
几乎每一位胰腺癌患者都在经历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正因如此,沈柏用的关怀才会更加用力,他只争朝夕:“对于胰腺癌患者而言,不快乐是他们的常态。我们在患者身边多待五分钟,他的生命中便因此有了五分钟的心安与欣慰。对于我们而言,曾经给出过安慰、帮助和快乐,内心也可以得到宽慰。”
几十年来,在胰腺危机面前,沈柏用正是凭借这般科学精神与医者仁心,奋力为每位患者寻找那一线生机。
原标题:《瑞金名医
沈柏用:感知科学精神,追寻生命之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chunmeirongyuan.com/nxlblzj/10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