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脾脏转移3例病理汇报

脾脏不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器官,脾转移癌极为罕见,本文报告3例脾脏转移性卵巢癌,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学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1.病例汇报

收集我科室从年6月至年3月诊断的脾脏转移性卵巢浆液性癌3例,患者平均58.7岁,中位年龄59.0岁。

患者1,49岁,于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11月07医院,行妇科超声示:盆腔异常回声包块;肝胆胰脾超声:肝内囊实性回声以及低回声(考虑占位),脾内囊实性回声。医院,口服中药治疗,症状较前明显加重,年01月22日就诊我院,01月24日在超声引导下行左上腹囊性包块穿刺取活检,病理报告(盆腔)穿刺纤维组织内见乳头状腺样组织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提示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可能性大。于01月28日、02月24日、03月20日于我院肿瘤科予紫杉醇+顺铂(TP)化疗,06月19日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及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术、腹式盆腔淋巴结、阑尾、大网膜及脾脏切除术,术后送检标本至我科。送检脾脏标本大小14.5*10*6cm,被膜下见一结节,结节大小6*5*5cm,切面呈囊性,囊内含灰褐色液体,囊壁厚0.2-1cm,局部呈乳头状。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CK7,ER,PAX-8,WT-1,P53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75%。术后继续治疗,后发现肝转移,遂就诊于解放军医院,该院给予PD-1治疗及放疗方案,目前患者状态尚可,随访31个月。

患者2,5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坠胀不适1个月,遂于年6月11医院就诊,行全行全腹部增强CT扫描示:双侧附件区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卵巢癌可能;脾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大网膜多发结节,考虑转移。未作特殊治疗。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以“卵巢癌IV期”收入妇科治疗。于07月02日在全麻下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送检标本至我科。送检脾脏标本大小19*14*7cm,脾被膜呈灰褐色,临床已切开,切面见一结节样肿物,大小7*7*5cm,切面灰白色,质软,脾周围脂肪组织中见数枚灰白色结节。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CA-,CK18,CK7,ER,Her-2,PAX-8,WT-1,P53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25-50%,。术后转入肿瘤科进一步治疗,于年08月21日予TP方案化疗。随访15个月,状态尚可。

患者3,69岁,患者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腹胀等不适,10月16日就诊医院,查B超示:盆腔囊实性包块。CA-317.30U/ml,遂以“盆腔包块”收入我院。入院后行盆腔增强核磁示盆腔内恶性病变,侵及子宫、直肠,考虑双侧附件来源,盆腔多发淋巴结转移。行盆腔包块穿刺活检结果回报:(盆腔肿物)纤维组织内见低分化腺癌浸润伴坏死,结合免疫组化表型,考虑为浆液性癌,高级别,女性生殖系统来源。于11月10日,11月29日,12月26日,年1月18日予TP方案化疗,2月26日在全麻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大网膜切除、阑尾切除、脾门周围病灶切除术。送检标本至我科。送检灰黄色脾门结节组织1堆,大小共8*6*2.5cm,其内可见灰白色结节数枚,直径介于0.3-0.9cm之间。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CK7,CA-,WT-1,CK20,P53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25-50%。术后于03月08日、03月30日、05月01日、05月22日行术后TP方案化疗。8月29日我科门诊复查妇盆腔核磁结果回报:病灶考虑复发可能并侵及膀胱、阴道残端及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区。进一步随访中。

2.讨论

脾转移性肿瘤为恶性实体瘤转移,不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低,可能与脾是重要免疫器官且血运丰富有关。脾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都不常见,从其他器官转移来的肿瘤发生率<1%。大多数为癌转移,常见的原发癌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脾转移癌的发生率为9%-10%,其占所有脾脏肿瘤的2%-4%,国外报道脾转移癌尸检检出率为0.3%-13%,国内报道为1.3%-4.5%,足以说明该病例少见。关于脾转移性肿瘤少见的原因,Capizzi等认为①脾动脉解剖学特点,其从腹主动脉分出的夹角非常大,因而瘤栓不易入脾;②脾具有节律性收缩的特点,可以将瘤栓挤出,使之不能在脾驻留;③脾无输入淋巴管,因而无引流区瘤栓进入;④脾脏本身含有高浓度的淋巴因子的抗肿瘤活性。脾转移性癌可为单结节、多结节、多微小结节和弥漫性浸润。大多数脾转移肿瘤无明显临床症状,经常于癌症患者随访或相关检查中偶然发现,一般提示预后很差或肿瘤晚期,在有脾肿大症状的患者中,脾切除是姑息治疗的首选方法。

图1.脾脏组织可见癌组织,40倍;

图2.肿瘤组织排列呈乳头状,单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大,核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状,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分裂少,倍;

图3.肿瘤组织CK阳性,EnVision法;

图4.肿瘤组织P53弥漫强阳性,EnVision法;

图5.肿瘤组织PAX8阳性,EnVision法;

图6.肿瘤组织WT1阳性,EnVision法;

图7.肿瘤细胞ER强阳性,阳性率70%,EnVision法;

图8.肿瘤组织增殖指数80%,EnVision法。

卵巢癌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就诊时大多数患者属于晚期,盆腹腔广泛转移,有的已转移至胃肠道、泌尿道、肝脾等脏器。郑爱文等报道,卵巢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时脾转移发生率3.5%,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时脾转移发生率4.53%。可见卵巢癌脾转移并非罕见。脾转移癌形成的途径有血行转移、淋巴管转移和腹腔种植转移,邻近器官病变的直接侵犯。有文献报道,卵巢肿瘤脾实质转移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2-月,平均48个月。

卵巢癌脾转移瘤的超声表现可呈实性、囊实性、囊性,其中大部分有囊性成分,与卵巢原发灶有相似之处。内部以高回声的较多,大部分占位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楚,以上是卵巢癌脾转移灶特异性表现。这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脾脏肿瘤的超声表现不同,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大体切面灰白色,质脆,无包膜,周围脾组织切面暗红色,质脆。镜检:肿瘤间质稀少,腺体呈现背靠背,部分腺体向腔内形成乳头,增生的乳头相互连接构成筛状结构;部分低分化区域,癌细胞聚集成片。腺体主要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体积大,核增大,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状,分布不均,核膜增厚,核仁大而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分裂少见。肿瘤与脾组织分界清晰,脾小体被挤压成梭形,脾窦压缩,窦内未见癌栓,脾索纤维化。

诊断特点:①卵巢癌病史;②曾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足够疗程化疗,属化疗敏感型;③影像学均提示脾脏占位,未见脾以外病灶;④血清肿瘤标记物CA等升高;⑤脾切除标本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

总之,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肿瘤发生率低,卵巢癌脾转移临床相对少见,主要通过腹膜的种植转移及血行转移两种方式波及脾脏,其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血清学、影像学资料和组织病理学。脾切除术作为首选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专家简介

王学利,男,中级医师,硕士研究生。年6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与病理学专业,主修细胞病理学;后因工作单位因素,在医院病医院病理科,先后共进修三年,但未能参加规培,年6月在医院(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病理科工作至今,负责一线医生工作。

发表文章

1.WangX,WangF,LiangY,etal.Primarysmallcellcarcinomaafterrenaltransplant:Acasereport[J].Medicine,.2.纪晓坤,王学利,杜芸,etal.Beclin1和HLAⅠ、Ⅱ在人卵巢癌SKOV3细胞中的表达[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09):13-17.

3.王学利,陈文,王凤华.移植肾术后肉瘤样癌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6(04):-。

4.另有两篇文章诊断病理学杂志已接收。

年1月担任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委员,并参与课题基金和专利数项。

医之本编辑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chunmeirongyuan.com/nxlblyf/76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