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渗液长达3个多月这几点你想过吗

转载平台: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作者:宋淑英,薛青梅

单位:医院

专家点评:王庆玲

?

作者简介

宋淑英,医院副主任护师、肿瘤二科护士长;临床护理工作30余年、曾多医院、医院、医院,中华肿瘤专家库成员、发表科研论文15篇、发明国家实用专利一项、多次荣获各级奖励荣誉。

薛青梅,医院主管护师;临床护理工作30余年、获取首批山西PICC专科护士证,发表省级论文一篇,多次获得各级奖励荣誉。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需要化疗的肿瘤患者,但在给护士和患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置管后穿刺点淋巴漏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临床并不多见,但处理起来极为棘手,极易引起病人的不满或纠纷和意外拔管……

现就工作中遇到的渗液长达3个多月的病例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为今后的工作带来借鉴和更多的思考。

病例介绍

患者:刘某某,女性,45岁,主因右乳癌术后两年余,干咳1月余年7月21日入院,查胸部CT示右肺上中叶,左肺舌叶多发转移瘤。

治疗方案:多西他赛化疗。于年7月23日15:30分最大无菌屏障下行左上臂贵要静脉PICC置管术,第一针距肘上8cm进针,送导丝困难,退针,按压止血后。第二针距腋窝16cm进针穿刺一次成功,送管顺利,抽回血良好,X线片定位于右侧前胸第三前肋间。

置管后第五天穿刺点有微黄色液体渗出,皮肤色泽正常,按常规方法更换贴膜后,无菌纱布3层对折后按压穿刺点,再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随时调节松紧度,并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避免剧烈运动,引体向上,提重物等。之后仍有微黄色液体渗出。

淋巴漏液

藻酸盐、小方纱、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穿刺点局部使用海绵明胶、藻酸盐辅料加透明敷贴,再用无菌纱布对折后置透明敷贴外穿刺点上方,再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根据渗液情况每3-6天更换辅料冲管一次。

经护士长与患者详细讲解沟通后,患者理解并表示:因自身无任何不适,要求保留PICC导管。我们即指定责护根据渗液情况,规范维护、正常使用该导管。

渗液情况到年9月3日穿刺渗液明显减少;我们改为每周维护一次导管。至年11月2日渗液症状完全消失,穿刺点干燥,待患者完成六个周期化疗,完整、顺利的拔出PICC导管。临床效果满意,无其它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愈合后

反思一

本患者二次穿刺成功,超声引导下留置PICC管首选贵要静脉,因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少,但在腕及前臂前面淋巴管形成约有30个集合淋巴管,分桡侧群、尺侧群和中间群,收纳中环小指淋巴注入肘浅淋巴结,而肘浅淋巴结位于肱骨内上髁上方、深筋膜的浅面、贵要静脉的尺侧,其输出管伴贵要静脉,若穿刺者对解剖部位不熟悉或反复静脉穿刺、送管可刺破淋巴管,难免会损伤浅表淋巴管致淋巴渗液。

教训总结:操作者应熟悉静脉走向及解剖位置,明确体表位置,提高穿刺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送管困难者避免盲目、暴力送管刺破淋巴管致淋巴管渗液。

反思二

淋巴管存在于皮下,沿静脉走形,赛丁格技术是需进行穿刺点的扩皮,相对局部损伤较大,扩皮时误损伤淋巴管致渗液。目前我们采用的是横切法。

教训总结:横切法,外切口长度是0.2-0.3cm,且是钝性深入,伤及微淋巴管横断面的可能性大。横切时切口与皮纹方向垂直会有较多的弹力纤维被切断,切口分裂增大,张力也增大,切口愈合慢,因此增加了穿刺点渗液的发生率。

纵切法是用扩皮刀刀刃向上,在导丝的侧边沿皮纹方向纵向切口0.2cm,和皮肤的自然纹理一致,创口裂开小,易愈合,所以我们推广使用纵切法,但要注意扩皮手法,防止切口过大,过深。

反思三

渗液有可能与贵要静脉旁淋巴管走行较肱静脉旁更密集有关。此病人已经多次化疗,血管条件差,质地脆,通透性差。

教训总结:极度消瘦或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选择肱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且肱静脉旁无伴行的淋巴结,减少了因淋巴组织受损而导致渗液的可能性。

反思四

Robert等人在JAVA杂志上发表了PICCZoneinsertionMethod(ZIM),区域穿刺法ZIM的主要内容是上臂全长的中点即为理想穿刺区域。PICC置管最佳穿刺点为肘上10.5—14cm,此病人穿刺点距肘窝16cm进针,越往上,往下、发生并发症越多。

反思五

PICC置管后淋巴管渗液,导管是拔?是留?

出现PICC置管后淋巴管渗液,切记盲目拔管,先仔细分析原因,给予对症处理,后仍有少量渗液,无其它不良并发症者可保留导管并继续使用,完成病人治疗所需。

经历此件事情后,我科已经要求所有有置管资质的护士,必须熟悉静脉走向及解剖位置,明确体表位置,提高穿刺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率,注意扩皮手法,采用纵切法,防止切口过大,过深,认真评估血管,选择最佳穿刺点,避免盲目、暴力送管刺破淋巴管致淋巴管渗液。

通过此病例,PICC置管后出现淋巴管渗液,切记盲目拔管先做对症处理,渗液量逐渐减少,无其它不良并发症者可保留导管,继续使用。

专家点评

王庆玲

副主任护师,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北京护理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护理学报审稿专家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操作,具有置管时间长、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便于长时间输入刺激性和高渗性药物等特点,已广泛应用在肿瘤化疗中,能有效减轻肿瘤患者的身心痛苦,避免放化疗药物渗出导致的皮肤组织坏死、中心静脉血栓、及淋巴漏液等并发症,降低患者置管的依从性。

作者根据临床病人出现淋巴漏液现象,从患者安全角度科学分析、认真思考,给出有效正确的护理措施,作者进行反思,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评估,根据解剖特点,进行PICC穿刺静脉选择,穿刺进针位置的选择,提高穿刺成功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费用,提升其满意度。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对提高PICC导管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文章的反思值得临床护理同仁借鉴。

参考文献:

1.钟华荪,李柳英,主编。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第3版

2.申屠英,赵锐炜,陈春芳。27例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

3.王圆媛。ZLM对提高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率和降低并发症的研究临床医学工程。:39-40

HELP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chunmeirongyuan.com/nxlblhl/7823.html


当前时间: